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四大精髓之一。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為了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我們的祖先在抵抗猛獸入侵、通過搏鬥獲取獵物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攻防手段,如拳打腳踢、抓指掌擊、跳躍翻筋斗等。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武術不僅是科學攻防技法和人體動作的藝術體現,更是一門集人文情操、個性鮮明於一體的實用學科。
1.武術的開始。
出身於普通家庭,偶然看到李連杰主演的動作片《少林寺》,其中覺元的武功很強,擁正義的武僧形象讓我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02年,10歲的我獨自離開家鄉泉州,來到河南讀書,進入河南少林寺塔溝武術學校,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武術之旅。 2011年8月應邀回鄉泉州,擔任泉州市南少林武術學校武術隊教練,先後獲得中國武術六級裁判員、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國武術指導員和考核員。
2.比賽經驗。
武術訓練是乙個痛苦的身體雕刻過程,從基本的深蹲步開始,到簡單動作的組合,再到複雜的常規攻防技術練習,很多學員因為艱苦的訓練而退居國內,但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
2007年,年僅15歲的我憑藉精湛的武術技巧獲得了全國武術比賽的冠軍,並被授予國家一級運動員。 “不驕不張,不驕不張,不驕不棄,不氣餒,是我在練武過程中所取得的武德修煉,也為我後期取得優異成績鋪平了道路。
2014年獲得第六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少林拳、少林普道金牌; 2015年獲得全國傳統武術精英大賽少林拳少林刀金獎; 2017年,在第七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上獲得少林拳擊和少林普道金牌; 2018年,獲得全國傳統武術大賽少林拳、少林刀金牌; 2019年,在第七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上獲得少林拳擊和少林普道金牌。
3.建立武術館。
當代武術受到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許多本應屬於武術精髓的武術力量和魅力正在被稀釋和拋棄,它們已經處於社會和文化的邊緣。 我想通過開設自己的博物館招收學徒,將優秀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和陽剛之氣傳遞給當代青少年,“為當代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傳播武術精神”。 “這是我武術館的初衷。
2015年4月,曾威武術館土寨館土寨館在土寨鎮文碧街成立; 2016年5月,增威武術館張班館在張坂鎮台灣街成立;
2017年6月,增威武道館東陵館東陵館在東陵鎮東興街成立; 2018年6月,增威武術館崇武館崇武堂在崇武鎮西華步行街成立; 2019年6月,增威武術館惠安館在羅城鎮克山路成立。
我和我的教練團隊一直堅持“做少兒武術鏈練的典範,爭創武術行業第一品牌,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自我提公升而奮鬥”的原則。 “經營理念,經過八年的艱苦創業,增威武館得到了**部門和武術協會的認可。
2017年,增威武術館被授予惠安市重大體育學校武術訓練基地; 2017年,曾威武術館被惠安市武術協會評為理事單位; 2019年,增威武術館被泉州市武術協會評為會員單位; 2019年,增威武術館被台灣地區武術協會授予武術訓練基地和地叔拳訓練基地。 2019年至2022年,連續三年舉辦武道等級考試,每次參加學員100餘人,共計500餘人。
四是武術走進校園。
俗話說,“三歲年輕,七歲老”。 剛進入校園的學員,正處於品格修煉和修煉的初級階段,也是道德的萌芽期,此時的學生模仿能力很強,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此時接受武術練習和武術教育, 他們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所以我把武術推廣到校園活動中,開放和推廣了30多個家庭,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到武術練習中來,讓經濟困難的學生也能免費學習武術。
武術文化誕生於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發展之中,武術文化的精髓就是我們的民族文化。 中華文化大師南懷金先生曾經說過:“任何民族、乙個國家,都不怕國家滅亡。 如果國家失了,有後代可以收復國家,但恐怕文化會被打破。 一旦文化消亡,民族和國家就會消亡,擁有文化的基礎非常重要。 武術練習不僅是對技術動作的模仿,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小就培養學生的武術精神、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問題,通過挑戰和超越問題來增強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可以培養學生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學生敢於面對、敢於處理、善於總結現在或將來的困難。
5. 舉辦活動。
舉辦武術賽事有利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依託舉辦武術賽事,大力弘揚中華武術文化,讓海內外朋友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鮮明的民族風範和時代創新精神。
2016-2018年,泉州市武術協會、惠安縣武術協會、惠安縣文體旅遊局成功舉辦增威杯泉州武術表演邀請賽,並於2019年12月與福建省禪武文化促進會聯合舉辦首屆福建禪武比賽、第四屆泉州武術表演大賽。 2022年12月,曾威武術館受惠安縣文化和旅遊局委託,成功承辦第三屆惠安縣運動會武術套路專案。
六、武館的發展方向。
2023年6月1日,福建李增威發展與泉州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我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大量招募高水平武術教練,推進教學內容改革,聚焦傳統套路和訓練套路,鼓勵學生參與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傳統武術專案交流, 在學習武術技術的基礎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中國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