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生活中討價還價的經歷,很多人在購物時樂於討價還價,不僅是為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更是為了在一點點的修辭中體驗到討價還價成功的滿足感,可謂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然而,奇怪的是,人們在討價還價的時候,最害怕的往往不是老闆的拒絕,而是老闆的“承諾”。
試想一下,你看中了一件漂亮的裙子,但價格卻是500元,超出了你的心理預期,於是你咬牙問老闆“200元不賣”,沒想到老闆想都沒想就賣給你,你是不是馬上就後悔了? 這麼開心地答應,降到150塊錢可以嗎? 在接下來的三天裡,你可能會想知道這件衣服值多少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討價還價實際上是一種談判,即當事人通過談判解決利益分配問題,這是博弈論的經典問題。 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涉及討價還價。 例如,當兩家公司合作時,合同條款的協議需要討價還價; 年輕人在去面試求職、與公司談判薪資時,也在討價還價; 團隊領導安排工作,員工想要調整任務,或者討價還價......不管是什麼樣的討價還價,遇到剛剛提出條件“答應”的對方,心裡都會有點鼓。
討價還價的前提是資訊不對稱,如果一方在談判結束、達成協議時仍處於資訊不對稱狀態,就會有挫敗感。 就拿上面買衣服的例子來說,你不知道老闆的心理底價,老闆也不知道你的心理預期,雙方在你來回的來回中逐漸摸清對方的底線,直到一方確認對方絕不讓步,然後交易才得以實現。 典型的情況是:經過一番拉扯,你會假裝不想,轉身就想走; 老闆會在最後一刻準確地說,“拿去,拿去,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想要,我一分錢也不賣給你。 其實雙方心裡都明白對方是在“演戲”,但因為那次拉扯之後,他們都以為自己已經發現了對方的底線,交易愉快地達成了。 而如果剪掉第一把“刀”,老闆會欣然“同意”,你肯定會認為這不是老闆的心理底線。 任何有一點經驗的店主都不會犯這種低階的錯誤。
有兩個重要因素會影響討價還價的結果。 一是談判者的耐心。 乙個人的耐心越大,他在談判中的優勢就越大。 誰更急於達成協議,誰就更有可能妥協和妥協。 如果你真的喜歡那件衣服,又碰巧有乙個重要的約會要穿,會不會更容易接受**? 如果是第一家開的生意,老闆想抽獎,那麼他就更容易讓步了。 二是談判者手中的籌碼。 誰手裡的籌碼多,誰就有優勢。 如果你和3個同事一起去逛街,告訴你的老闆你打算每人買一件,“協商一下買4件”是你手裡的籌碼,老闆願意給更多的價格。
從定價策略的角度來看,討價還價就是“看人把菜放在盤子裡”,一人乙個價格。 同時,商家可以自己決定,一旦低於他的底價,他將拒絕完成交易。 在現實中,總會有一些人討價還價,以高於這個底價的價格完成交易,所以通過這種定價方式,商家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大品牌、大商場一般都不允許討價還價。 乙個有利於商家的定價策略,他們為什麼不使用它呢?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複雜,主要有兩個,一聽就很容易理解:第一,一旦允許大品牌討價還價,就很難保持資訊不對稱。 乙個品牌的衣服價格在500元,全國上千個專櫃同時銷售,今天這個商場賣了200元,明天商場賣了150元的底價,實際成交價格很快就透明了,這件衣服再也不能高於底價了**。 而你平時討價還價的小店賣的是小眾品牌,也就是“非標”產品,實際成交價格因為沒有辦法比較,所以不透明,老闆的底價也不會暴露出來。 其次,商家正在考慮成本。 在討價還價下,每筆交易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成,而大型商場的顧客數量眾多,櫃檯的銷售人員很可能會錯過其他顧客,也就是說機會成本比較高。 此外,討價還價需要技巧,提前對銷售人員進行統一培訓,提防銷售人員舞弊**“自由裁量”部分等,管理成本將大大增加。 因此,一般來說,大型品牌和商場採用相對簡單的統一定價和明確的折扣策略。
在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另一種“看人放菜”的定價策略,那就是一些電商平台利用大資料“殺熟”。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街邊小店“看人放下菜”,卻不能接受電商平台“千人千面”,根據個人消費習慣定製專屬**? 因為前者是平等協商的結果,後者是利用資訊不對稱來“欺騙”你的結果。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擔心街邊小店的“成熟度”呢? 一般客戶來訪時,老闆會直接說出底價,省去了討價還價的過程,客戶也不用擔心老闆騙他。 這是因為雙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形成了信任關係。 相較於電商平台的獲客**,小店要想獲得長期忠實的客戶並不容易。 老闆一旦欺騙了老顧客,就會導致周邊小店的口碑敗壞,這種影響是致命的。 正是這種市場內生的獎懲機制,讓我們能夠選擇信任,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事實上,網際網絡在降低電商平台獲取客戶門檻的同時,也擴大了負面口碑的傳播半徑,加速了負面口碑的傳播。 (作者:萬建民**經濟**)。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