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完美主義的根本原因來自成長過程中不切實際的期望。 這些期望來自父母、看護人或他們自己。 當乙個人長大後,被父母或照顧者給予過高的要求,甚至為達不到要求而付出相應的代價時,個體會慢慢形成“不容許犯錯”的觀念,凡事追求完美。
同時,隨著個人長大後,這種觀念會因自己的完美而受到他人的稱讚和肯定而加深。 把事情做得完美是被認可的,而認可強化了更高的自我要求,而這種迴圈性的強化最終成為個人對自己的衡量標準:他人的肯定或讚美是成功的標誌。 俗話說,追求完美一旦崩潰或可以滿足卻無法追求,一旦得不到別人的稱讚或肯定,個體就會產生極度焦慮,從極度自信到極度自卑,就像影片中的妮娜一樣,最終把自己困在自卑情結的牢籠裡,迷失了自我。
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指出,自卑情結是在“比較-評價-刺激”的鏈機制下產生的,伴隨著自我情感的產生。 因此,完美主義者雖然自稱無所不能,力求完美,但實際上是在用表面的完美來掩蓋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極度自卑感和自卑感。 當內心的自卑情結與自尊、自尊等情緒交織在一起時,個體就會產生自卑感,一方面想要擺脫別人比自己強,另一方面又會以不服輸的心態挑戰困難的事情,以證明自己比別人好。 一旦目標達成,個人的完美心理就會得到滿足,但同時,也會提出另乙個更高的挑戰; 一旦目標沒有實現,個體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陷入失敗主義,然後為了掩蓋或扭轉失敗的狀態,個體為了證明自己而挑戰更高的目標,然後再次陷入失敗,陷入惡性迴圈。
過分追求完美的個體,一旦因為失敗而讓自己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認知就會處於衝突模式,要活得好是極其困難的,更別說在叢林競爭中取得成功了。 因此,成長中的個體要想成功,就必須認清自己,擺脫完美主義的壓力,找到“相對正確的道路”。
什麼是“相對正確的道路”? 所謂相對正確的道路,就是拋開別人的評價,放下自我限制,利於自己的利益,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有效發揮的途徑。 也許這條路在別人眼中並不光明,但如果能堅持下去,就會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的土壤,最終讓成功的花朵綻放。
《黑天鵝》中有一句台詞:“完美不全是控制,也來自放手。 這句話恰恰證明了馬斯克成功的秘訣。 在成長的過程中,與其執著於別人認同的“正道”,不如先找到一條“相對正確的路”,放下對自己的過高期望,放下對結果的過分擔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目標,這樣才能體會到完美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勇敢的品質,要有放下對不完美的恐懼的勇氣,要有創造自己否定生命的勇氣,要有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的勇氣,並始終堅持下去。 就像阿迪奧·里斯(Adio Reesi)對馬斯克的評價:“只要他樂觀,他就會繼續努力,直到達到目標。 ”
《勇敢,而不是完美》一書告訴我們,“勇氣需要日復一日、持之以恆的練習。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面臨新的挫折和更艱鉅的挑戰,需要我們做出相應的應對,包括保持健康、給自己成長的空間、避免衝動、避免後悔,讓勇敢成為一種終生的習慣。 ”
在成功面前放棄退縮,不要過分追求完美,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評價和反應,不要讓內心背負太大的壓力,不要束縛自己,讓自己輕鬆前行,這樣才能擁抱人生的真相,無視批評和指責,最終破繭而出,變成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