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孕育的民間節日和活動也豐富多彩。 雖然中國的許多民間節日本身並不是道教節日,但其節日的習俗與道教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春節”是西曆(公元)傳入中國後舊曆第一天的名稱。 燕雲:以百節為首。 因此,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每年,農曆月中點(12月)剛過,就會有“年”的氣氛。 農曆月二十三,標誌著新年階段的開始(這一天被稱為“小年”),因此有一系列與道教信仰有關的民俗節日活動:二十四掃房; 二十五迎接玉皇大帝; 農曆除夕、除夕、除夕晚餐; 正月初一,神靈被撿起來,放鞭炮; 第一天的第二天向財神獻祭; 正月初五,接待財神; 正月初八,拜順星(本命星); 九玉大帝聖誕節伊始,他回到天界送神; 正月十三日,劉蒙將軍犧牲; 正月十四日迎日(正月十三、十五也有); 正月十五,上元天關聖誕節,上元節(元宵節)。
農曆二十三的民間祭祀爐,即爐子,是將爐神送上天空的祭祀活動。 爐神,又稱爐之王或爐之王。 爐神的職責是掌管食物,監督天地使者,掌管家庭的福福。 因此,世人也稱其為“家庭生活”。
民間大多將爐神供奉在灶台上,在農曆二十三日晚上,他們用釀糖(麵食、糖包在點心裡、豆沙或細碎肉、蔬菜等,稱為“餡料”)在爐子上祭祀爐神,希望爐神上天時能粘在嘴上。 在農曆除夕之夜,灶神星降臨,也被稱為“迎神”。 供奉爐神的目的是讓他“天上說好話,下界說吉事”。
如果說爐神在農曆二十三日向玉皇大帝匯報,匯報了百姓的善惡,那麼兩天後,也就是農曆二十五。玉皇大帝根據所了解的情況,會從天而降,視察天下善惡,嘉許懲戒。
為了討好玉皇大帝,有“歡迎玉皇大帝”的舉動。 明清時期,有許多歡迎玉皇大帝的記載。 《皇宮風光》卷二記載:“(臘月)二十五日,五表燒香,玉皇大帝和玉皇大帝巡天下。 ”
玉皇大帝是道教所信奉的掌管天道、治理天地三界的大神,也是中國民間信仰的最高神。 民間諺語說:“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上有皇”。 玉皇大帝離開幽冥界半個月後,在吉祥的聖誕節(農曆正月初九)的下午回到了天堂。 因此,在這一天,民間崇拜玉皇大帝,俗稱“九日”。 每月的第三十個也被稱為“除夕”或“除夕”、“除夕”。過年夜,老門神要“請”下來。 用新的門神代替它。 門神是道教因民間習俗而信奉的門神,屬於道教世俗神。
漢代風神茶,於磊; 唐朝後改為秦瓊(書寶字)、魏遲公(景德字)。 傳說兩個英雄人物被掛在門口,惡靈安息。
農曆除夕和元旦迎爐君主、接見神靈是春節不可缺少的儀式,過程莊嚴而十分虔誠。 人們所崇拜的神靈大多是道教的神靈。
正月初五,接待財神,各地的宮民都會有接待財神的習慣。 財神是道教和民間傳說中信奉的五路財神,即趙公元帥、招寶元帥、納珍元帥、昭才元帥、禮士元帥。
財神是道教中掌管天下財富和國庫的神。 “財神爺,使人聚財”,崇拜或崇拜財神可以使人把財神引入財寶,財源滾滾,所以在這一天有收財神的習俗,以求一年的財源。
接受財神的目的,不是憑空得到財神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學習財神之靈,為諸天行正事,代天宣揚,啟迪世間,以正道獲得財貴。
每一位財神都是道教道德的體現,道家“寧給別人也不願給別人”的戒律是道家追求修道的精神。
農曆正月初八不是節日,但傳說這一天是請星辰到下界的日子,所以有拜星辰的習俗。 星星崇拜也被稱為“迎星”、“尋星”、“接星”。 除了老百姓燒香拜拜外,大多數道宮也會在這一天設立祭壇供奉星辰。 順星,正式名稱為“太歲”,俗稱“隋興”和“順行”,是道教信仰的六十星神。
每個神的名字是通過匹配天乾(A,B,C,D,G,G,XIN和癸)和地枝(子周音,毛陳,司武,魏神佑,旭海)的迴圈獲得的。 A是十天之頭,子是十二枝之首,莖枝之序相符,從嘉子到桂海末,整整六十年都是乙個星期,所以名六十個嘉子。
每年都有一位星神——太穗值班,本命年的太穗就是他的本命星王或本命太穗,本命星神。 農曆正月初八,拜本命之星,祈求平安繁榮,吉祥。
農曆正月十四(也有十三、十五),有迎梓姑的民間習俗。 據《青家璐》記載:“正月看傍晚迎紫谷,問年終責。 “這位紫穀神也是道教的世俗神。
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紫薇帝的聖誕節,是上元的產物。 天官帝屬於玉清界,由青、黃、白三氣組成。 農曆正月十五,也就是下凡時,就能確定人的罪禍福,故稱“天官福”。 從農曆正月二十三日到十五日,原來春節這個中國民間節日中最微妙、最具代表性的節日,與中國傳統宗教道教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絡。
這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完整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