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檔案 漁網編織技藝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01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漁網編織技藝,2020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專案名錄。

旁白:王祝紅(紅島街漁網傳承人)。

漁網是漁業生產的主要捕魚工具。 傳統手工藝編織漁網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在城陽區紅島街道,很多居民世代都是漁民,織漁網自然成為他們的必備手藝。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漁網經歷了許多迭代過程。 傳說在5000年前的炎黃王朝,“漁夫”郎鈞從南陽來到紅島街後漢社群以東,發現這裡幅員遼闊,水產資源豐富,於是定居在這裡。 郎軍首先教人們使用“木叉”、“漁鏢”、“木竿網”等工具在海浬捕魚。

後來,木筏和編織麻繩網被發明出來,人們可以劃木筏,用麻繩網出海捕魚,這就是中國海洋捕魚生產的起源。

明清時期,用於捕魚的漁網基本上由絲綢、棉線和棉紗製成。 但是,用棉線編織的漁網在海水中浸泡時會變軟,所以有一種說法是漁網打三天,晾乾兩天。

到上世紀70年代,棉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尼龍線網。 這種人造纖維材料在耐久性和耐腐蝕性方面遠遠優於棉麻網,並迅速普及。

編織漁網的工具包括梭子、編織板、口、線,風格是根據捕魚的需要,通過材料準備、織網、系網泡、打網邊、裝網等多道工序。 要織好漁網,除了靠師傅的言行,還要靠自己的理解和長期的實踐來掌握。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當地經濟的發展,出海捕魚的漁民已經不多了,織漁網的手藝只存在於老一輩人手中。 為了讓更多的人記住和傳承這項技藝,在漢家民俗村漁鹽文化博物館收集整理了268張各式漁網,真實再現了中國捕魚織網的歷史過程。

民俗村為中小學生開設了研究班,教孩子們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漁網編織技術,並將這一技能傳承下去。

*:愛青島。

相關問題答案

    城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檔案 傅世谷短拳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傅世谷短拳,包括年份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旁白 傅明光 傅世谷短拳推廣人 據 青島市志 體育志 記載,青島最早記載的武術人物和傳人是清乾隆時期嶗山西府鎮福部的傅世谷。傅世谷從小就練拳,威力極強,給徐青雲當徒弟,徐青雲見他謙虛好學,不遺餘力,私下裡傳授了他獨特的絕技 少...

    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丨高蹺上的精彩演繹

    高蹺舞大頭僧玩六貴,流傳於棗陽市北部城市和棗北市瀘頭鎮一帶。春節 元宵節或廟會期間,藝人身著紅綠相間,手持木魚 摺扇 手杖 踩高蹺,在鄉鎮街道 廣場上表演。上世紀年代,我在整理 收藏棗陽民間器樂 民族舞蹈時,看到北城民間藝術家表演大頭僧戲 劉翠 詼諧有趣,於是我對其進行挖掘 完善和編排。大頭僧劉翠的...

    古風裝扮體驗非遺技藝 來到大鵬城,開啟國潮古風之旅

    免費古董裝扮體驗,帶你穿越時空,沉浸在國潮文化的魅力中還有非遺互動工作坊 滾印 雕刻拓印 古紮染。數十個免費試用名額等你來抽獎!還有古典舞快閃表演,讓你近距離體驗古舞的節奏與習俗!月日 前,來到大鵬市來府園六巷與大鵬南路交叉口西南廣場,一起享受國潮古韻之旅 國潮古風旅遊區 穿越時空,在漢服中前往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