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叉學科的教學框架下,本設計以點、線、面交流的內容為重點,通過介紹、欣賞、深度學習和教師示範,一步一步地進行教學。 通過數學與漢語的跨學科融合,培養勤奮觀察的習慣,從多維度、多學科的角度共同構建知識框架,理解和掌握用點、線、面來傳達感情的繪畫方法。
修拉的《大碗島上的週日下午》中的乙個點。
引入跨學科背景
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課上學到的“點、線、面”知識,讓學生在吳冠中《江南水鄉》中找出線條並畫出來。 老師問:“畫中的線條以什麼形式相互配合? 它們表達了什麼樣的空間關係? 你從中體驗到什麼情緒? ”
吳冠中作品《江南水鄉》中不同位置的線條關係。
空間中線條與線條的位置關係由作者繪製。
練習後,同學們發現,這組平行線和相交線顯示了屋頂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相交關係。 後一對是不同面的關係,雖然沒有畫出地面的線條,但按照常理,房子和水面的空間關係是可以知道的,映照出房子前面小河的靜謐景象,能讓人感受到長江南邊的平靜祥和風光。
線與面之間的位置關係也歸納為兩種型別,即平面內的線和平面外的線。 老師要求學生在公尺羅的《小丑狂歡節》的印刷草圖上勾勒出線條和表面之間的關係。 經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老師說,學生的畫紙有線條和面,線條是由點的聚合形成的。 吳冠中畫作中的點、線、面十分有序,豐富了空間關係,折射出江南靜和諧的風光,而公尺羅畫作中的線條與線條、面的關係錯綜複雜,表現出一種怪誕而混亂的氛圍。 點、線和平面的語言是如此豐富,以至於不同的組合可以傳達出豐富不同的情感。
公尺羅的《小丑的狂歡節》線條和曲面之間有不同的位置關係。
空間中直線和多邊形的位置關係由作者繪製。
隨後,老師指導了課程的主要內容,即探索如何運用藝術的語言元素來傳達情感。 教師板書:點和線傳達感情——造型元素的點、線和表面。
設計意圖
教學設計以情境介紹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理解點、線、面交流的概念和狀態。
公升值**
如何使用點、線和平面來傳達圖片中的感情
老師引導學生從點、線、面的角度分析馮子愷的《人散後,鉤月如水》和公尺芙的《珊瑚柱》。 老師問:“這些作品描繪了什麼樣的場景? 點、線和曲面起什麼作用? 作為畫家,你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情感? 老師要求學生分析參考資料,並要求他們以小組形式發言。
學生組A代表:“人散後,一鉤月天如水”採用水墨宣紙,平面繪畫和著色,具有西方光影的感覺。 畫中的那句“百人散去後,一鉤月如水”取自宋代詩人謝無一的《千秋》:“苦楝花飄飄,香味清......修竹,稀疏的窗簾。歌塵吹扇,風吹過舞。 眾人散去後,一縷縷皎月空如水。 ’
這幅作品描繪了與朋友重逢後寧靜的日常場景。 黑色的一面表達了室內空間,線條代表了矮桌,白色的一面在走廊下被竹簾覆蓋。 桌上的乙個茶壺,三個帶黑點的茶杯,訴說著乙個團圓的故事。 竹簾用線描繪了一輪白色的月亮,對面的柱子後面是一輪黑色的月亮,表達了分離的荒涼。 桌面和背景中的大片空白天空反映了一種平靜的心境。 後來的彩墨版雖然比較豐富,但是沒有了黑白灰版的簡約和雋永,更符合馮子愷此時的純淨心境。 捲簾和桌面的木質感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整體反映了小柳屋小朋友聚在一起後的心情。 新月在天空中公升起,朋友散去,靜謐的心情像古琴的聲音一樣在畫作之間流淌。 ”
馮子愷眾人散去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插畫水墨 在紙上。
學生組B代表:“《珊瑚柱》運用了書法點與線條、表面的結合,手法放縱,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樂觀態度。 珊瑚筆架的乾濕筆具有明暗對比關係,使珊瑚筆架看起來更加細緻。 曲線使珊瑚筆筒看起來充滿生機,向上的右支架指向“一根樹枝”。 書畫中的線條是一體的。 “一”字的虛線語言與珊瑚筆筒線條中使用的筆有些相似,珊瑚筆筒中也有一些淡淡的圓點,增加了珊瑚的質感。 這樣的用心,讓文字和繪畫都帶著對生活的嚮往和喜悅,並融為一體,傳達了公尺芙當時喜出望外,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宋公尺福珊瑚貼紙書法故宮博物院。
老師肯定了學生的說法。 後來,老師繼續解釋道:“在馮子愷的作品中,我們體會到了畫面所傳達的冰冷感。 後期,馮子愷畫了一幅有色彩的畫,但是沒有簡潔明快的黑白灰版,點、線、面的表現力十分豐富。 而公尺芙的書畫給人的感覺是,文字中的線條和點,也能在畫中找到影子。 書畫如生命力,體現出作者對珊瑚筆筒的熱愛。 ”
設計意圖
根據這些資訊,在直觀感受和加深理解後,要求學生總結兩件作品如何利用點、線、面來傳達情感,培養閱讀影象和理解文化的能力。
跨學科的
點、線和曲面的組合
1.語言要素、手段和規則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欣賞的三個層次:語言要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 語言要素是點、線、面、色及其構成的形態變化,語言手段包括光影、空間、透視、材料、質地、構圖及其構圖的審美意象,語言的規則包括變化和統一。
1.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平衡、比例與比例、節奏與韻律等,以及它們構成的審美關係。 本課探討了點、線、平面及其在元素中的構成的語言裝置,重點關注難點 - 空間。
吳冠中《船與帆》中的台詞。
2.不同形式的點、線和表面傳達不同的氣氛
在欣賞了兩位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後,學生們意識到,點、線、平面在繪畫中起著傳遞感情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就是說,要想在繪畫中表達情感,就必須掌握點、線、面的規則,學會運用。 繪畫中的點、線、平面與生活中的點、線、平面是不同的。 繪畫中的點、線和平面是被總結和簡潔符號化的元素。 在康定斯基的《構圖8號》中,大圓點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小圓點給人一種瑣碎的感覺,方圓點給人一種保留感,圓點有一種動感。 在修拉的《大碗島上的週日下午》中,圓點給人一種錯覺,而圓點給人一種非常真實的感覺。 在王維欣的《乾淨》中,豎線給畫面一種重量感,水平線條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自由的曲線給人一種動感。 吳冠中《船與帆》的對角線給人一種船即將起航的感覺,而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58號:黃與黑》則像是馮子愷畫中的兩個月亮,幾何曲線的組合給人一種**的感覺。 因此,不同的點會帶來不同的情感,這就需要學生從中摸索出更多的優秀作品,理解更多的情感內涵。
康定斯基作曲第8號中的點。
王維欣作品《乾淨》中的台詞。
設計意圖
學會體驗不同形式的點、線、面的氛圍,培養學生深入看待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激發慾望,培養學生審美判斷能力。
3.跨學科性——解決空間如何利用點、線、面來傳達感情的問題
事實上,點、線、平面在畫面中經常以組合的方式出現,它們可以傳達出更豐富的情感。 數學中的線條和繪畫中的線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數學中的線是無限延伸的連續直線,但繪畫中的線是有限的。 數學中三者位置關係的抽象概念,與繪畫中三者關係也有共同之處,例如,在羅二春的《布拉格小景》中,我們可以找到符合數學中人臉位置關係的組合。 這種表面的組合使畫面具有秩序感,並增加了空間的變化。 老師問:“比起羅二春寫的小鎮和吳冠中寫的小鎮,你想住在**嗎? 為什麼? ”
羅二春《布拉格小景》中人臉的位置關係。
人臉與人臉在空間中的位置關係 由作者繪製。
學生說:“我想住在乙個小鎮上,那裡的羅爾是純粹的繪畫。 因為小鎮離得很近,很密集,看起來很熱鬧,我喜歡經常和鄰居聊天聚會。 ”
老師引導學生了解稀疏表面冷密,密面活潑。其實在繪畫中,表面往往不是平坦的,也許是彎曲的,但可以概括為乙個平面來理解,例如,在達利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經常有交叉的表面,反映出一種滑動的運動,傳達著畫家的情感。
達利的《融化的手錶》中面孔之間的位置關係。
達利作品《記憶的永恆》中表面與表面的位置關係。
4.語言元素構成的其他語言手段
除了空間關係之外,物體的紋理、材質、明暗也可以用點、線、面的組合來表達。
5.教師示範
接下來,老師的內容展示了乙個藝術家在困難環境中寫生的場景。 這幅畫用點、線、平面來表達畫家寫生環境的嚴酷,歌頌了畫家的鬥志。 **顯示草圖生成的過程。
藝術家素描木炭 2023 由作者繪製。
藝術家木炭 2023 由作者繪製。
6.藝術實踐
根據中文課文《古都之秋》中描述的五個場景,老師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描繪清晨冥想、落下花蕊、秋蟬歌唱、八卦秋涼、秋果影等場景,並要求大家一起用點來表達符合場景情感的畫面, 線和平面。
優秀學生作品(小組合作) 《古都之秋》5個場景。
跨學科方法是幫助學生了解課程要點和難點的有效方法。 這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如何在繪畫中運用點、線、面來表達情感和意境,讓學生體驗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本文節選自《2024年中國中小學美術》創刊號。
虛線傳遞:藝術、數學、漢語的跨學科特色教學設計”。
《中小學美術》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