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強.
經濟學中有乙個基本假設,即人是理性的,根據客觀的理性計算做出各種經濟選擇,要麼是為了利潤或效用最大化,要麼是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 正是在人類理性計算的基礎上,現代經濟學才能借助數學優化方法推導出各種理論和命題。 可以說,理性人假說是現代經濟學大廈的基石。 如果假設人是非理性的,或者不按照理性的要求行事,那麼一切似乎都是不確定的,很難得出某些結論。 但應該指出的是,在經濟理論研究中,理性的人只是乙個假設; 在現實中,人們在許多情況下可能並不理性。 我們經常看到非理性的行為,從個人的荒謬行為到金融市場的非理性波動。 此外,認知和信念決定行為,如果認知和信念是非理性的、不客觀的,那麼由此產生的行為很可能是非理性的。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伊斯特堡管理學院教授托馬斯·凱達(Thomas Keida)在他的著作《認知陷阱:人類常犯的6個認知錯誤》中,研究了人類如何形成信念和做出決定,以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經常犯的一些認知錯誤,這些認知錯誤存在於很多人身上, 而且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我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錯誤的觀念和信念只會影響個人的決策,個人承擔後果,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錯誤觀念和信念的後果影響要大得多。 蕭伯納曾經說過:“我們社會的真正危險不是人們不相信什麼,而是他們相信什麼。 ”
該書的英文版於2006年出版,不是一本新書,但它所討論的問題並沒有過時,而且確實不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過時。 書中討論的大多數主題都與兩個領域有關,其中乙個涉及判斷和決策的心理學,它揭示了關於人們如何思考以及如何進入錯誤思維的大量知識; 另乙個領域是關於科學和偽科學之間的區別。 本書的學習內容對於理解自己認知和信念中的錯誤很有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在錯誤的認知和信念的指導下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注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曼德(Alfred Mand)曾經說過:“思考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 有人說,人天生就有清晰的邏輯思維——不需要學習,不需要練習......事實並非如此。 對於沒有受過訓練的人來說,不應該期望他們清晰和邏輯地思考,就像從未學習和練習過的人不會期望成為優秀的木匠、高爾夫球手、橋牌運動員或鋼琴家一樣。 客觀理性認知和信念的形成也是如此。
6個常見的認知錯誤
將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生命區分開來的乙個重要特徵是能夠在思想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做事。 隨著人類的進化,有些趨勢已經深深植根於認知過程中,並且存在簡化複雜生活和決策的趨勢。 從本質上講,信念是我們認為正確的觀點,是我們相信不容置疑的行動指南。 那麼,信念從何而來? 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構建我們的信仰; 有時,信念來自快速的“直覺”反應; 有時,建立信念需要很多思考,是乙個長期的積累過程。 除此之外,影響信仰建構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文化、教育、經歷、家庭、朋友等等。 無論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一旦我們相信信念是正確的,那麼這種信念就會得到維護,甚至被奉為圭臬,並對決策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不可否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做出很多明智的決定,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都是正確的,否則我們將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好好生存。 然而,人類做出的決定並不完全理性和機械,他們可能會犯很多錯誤,往往甚至對自己的錯誤一無所知。 在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 6 個常見的認知錯誤,包括:偏愛故事而不是資料、試圖證實自己的想法、忽視機會的作用、誤解世界、思維過度簡單化和有錯誤的記憶。 當然,6個認知錯誤似乎還不夠,如果你仔細想想,可以想到10多個認知錯誤。 羅素曾經指出,人是一種容易上當受騙的動物,必須相信一些東西; 如果乙個信念沒有乙個好的理由支援,那麼就可以找到乙個不好的理由。 這本書提醒我們,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感知和信念保持謹慎,事實上,人類並不是那麼客觀和理性,支援我們感知和信念的證據很多都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和有選擇性的。 當你對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信念非常有信心時,你需要考慮支援你的看法和信念的證據的充分性、準確性和客觀性。
更喜歡故事而不是資料
從人類社會的演進角度來看,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不同的人通過口耳相傳、代代相傳的方式傳遞著資訊和知識,這將導致我們在基因上偏愛和重視故事或個人敘述形式的資訊。 故事總是精彩的、生動的和有說服力的。 乙個偉大的故事,不僅能增添生活的樂趣,更能激發想象力,深深打動他人。 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他們對別人的故事特別感興趣。 這導致了乙個對觀念和信仰產生更大影響的故事。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撰寫了《敘事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Narrative),這是乙個有力而能引起共鳴的故事,讓讀者清楚地了解“講故事”如何成為經濟活動背後的驅動力,進而影響每個人的行為和生活。
想想現在經常被刷到的各種小**,幾乎都是在以講故事的方式傳達資訊,除了看娛樂**,我們也願意看一些真正的知識**,有時候這些**傳達的資訊比看一篇文章和一本書要多得多。 再比如,人們經常向朋友詢問一些資訊,比如買車,朋友的“感言”比其他統計和研究報告更有影響力。 雖然朋友的表述只是乙個例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並不代表某個模型的整體情況。 其實這種情況是很容易理解的,比起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案例和報道,朋友的案例是活生生的,存在著,影響勢必更大。
為什麼這個故事如此有影響力? 因為人類天生就喜歡講故事,也喜歡聽故事,他們寧願相信故事,也不願相信統計學家。 而統計資料往往提供更好、更可靠的資訊,為決策提供更準確的參考。
尋求驗證您的想法
人類不是完全客觀理性的動物,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總會有一些觀念和認知在人類意識中佔據主導地位。 想想在和別人聊天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瞬間,比如“我覺得是這樣”、“這樣做是不對的”等等,這似乎是無可辯駁的。 正是因為我們意識中的一些想法和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自然而然地更喜歡使用“確認自己的想法”的決策策略,也就是說,我們特別強調支援我們的信念和期望的資訊,或者我們情有獨鍾的資訊,而對與我們信念相矛盾的資訊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這種只關注支援自己信念的證據的願望就像一種過濾機制,可以帶來自我滿足。 令人高興的是,通過避免相互矛盾的證據,似乎有更多的證據支援先入之見,促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信念更有信心。 但是,有選擇地關注資訊和證據是有偏見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觀念和信念也可能是錯誤的。
在經濟世界中,尋求驗證自己的想法似乎很常見。 一些經濟研究者似乎對此感到厭倦,當政策或經濟出現一些變化時,他們會認為自己在朝著自己的**方向發展,以至於他們的**非常準確,而對與自己**不一致的資訊和情況視而不見,甚至刻意過濾掉。 其實,不管是政策上的變化,還是經濟形勢的變化,雖然與**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其背後的邏輯可能卻完全不同。 從本質上講,經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作者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乙個例子。 1995年,《經濟學人》雜誌公布了1985年的一項競賽的結果,在該競賽中,不同背景的人將看到未來10年的英國經濟,結果卻看到一群環衛工人與由四位跨國公司董事長組成的小組並列第一。
如果你同時聽,你就會清楚,如果你部分地聽,你就會變得黑暗。 事實上,提高認知和信念的客觀性,從而改善決策的乙個重要途徑,就是考慮被忽視的資訊和證據的重要性,當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這些資訊上時,我們會對認知和信念做出更加客觀和理性的評估。
忽略偶然性的作用
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尋找因果關係的傾向,願意相信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並且總是找出某些事件的原因,即使兩種現象之間只有巧合,本質上沒有因果關係,我們也願意相信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也願意相信兩者之間有一種因果關係, 這實際上是計量經濟學中的偽回歸問題。我們之所以要建立不同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因為當我們建立因果關係時,我們可以掌握事件發生的機制,從而減少不確定性,從這個角度來看,發現因果關係實際上意味著對世界的更深入理解。 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發現事物因果關係的祖先不僅倖存下來,而且還將這個基因代代相傳。 比如那些觀測到火星點燃篝火的祖先,開始學習生火,這讓他們更容易生存。
偽因果關係的乙個常見例子來自投資金融市場。 如果乙個經理在一段時間內表現良好,就會有很多人認為他的投資能力是獲得高回報的直接原因,而這位經理人也會受到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投資能力越高,回報越高,這難道不是真的嗎? 也許不是,但短期投資回報很難說。 從本質上講,行情走勢是困難的,即使能對整體走勢有基本的判斷,也很難準確把握單張票。 乙個經理在短期內獲得更高的回報很可能只是乙個巧合,恰好他投資的**有更好的漲幅。
另乙個例子是迷信。 迷信是相信一件事會影響另一件事,即使這兩件事之間沒有邏輯關係。 迷信行為往往是巧合的結果。 一件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然後人們發現這兩件事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在書中,作者舉了乙個例子,如果乙個籃球運動員在嘗試關鍵罰球之前拿球 3 次然後投籃,他可能會將投籃與投籃次數聯絡起來。 事實上,槍擊強化了敲詐勒索的做法,從而形成了一種槍擊儀式,一種個人迷信,但從本質上講,槍擊次數和槍擊次數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為什麼這麼多人對迷信感興趣? 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很多事情不可能**,所以迷信為許多人提供了應對不確定性的方法。 迷信行為可以幫助人們找到一種控制感,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行為可以影響事情的結果。 因此,迷信行為有可能在更加不確定、隨機和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出現。
對於許多非專業領域的人來說,對因果關係的理解是不清楚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對於許多偶然因素造成的結果,他們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並在自己的認知中主觀地建立了因果關係。 其實,“原因”只是乙個簡單的巧合。 尋根偏好通常會有所幫助。 但問題在於,這種偏好在認知結構和思維過程中變得如此佔主導地位,以至於它被過度應用。
誤解世界
人們認為他們所看到和感知到的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裡有兩個問題:一種是有選擇地進行的感知,一種是沒有看到某些東西,因為注意力不存在。 在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期望和慾望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期待和希望看到的東西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認知。 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人們誤讀了世界,經常看到不存在的東西,尤其是當他們期望或想要看到某些東西時,而我們看到的東西實際上並不存在。 研究表明,在他們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很大一部分人會產生幻覺,看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東西。
在書中,作者舉了乙個例子,假設人們正在觀看一場足球比賽,而他們最喜歡的球隊正在與強大的對手競爭。 好吧,我注意到對方球隊可能比我最喜歡的球隊犯規更多。 當然,對方球隊的支持者也會認為對方犯規更多。 但實際上,兩隊的犯規次數可以勢均力敵。 這正是“心裡想,眼裡見”的表現。
這方面的例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在古代皇帝的認知中。 在封建社會中,皇帝的權力似乎是無限的,可以對所謂的“天”形成有效的制約,所以在皇帝的認知中,“天”是這個世界更高層次的主人,如果國家有什麼重大的自然災害或者異常現象,就會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天”的不滿, 而正是“上天”的懲罰和警告,那麼皇帝就會做出一些改變,約束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其實古人對世界的這種認知是錯誤的,但這種錯誤的認知是有歷史侷限性的,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很有限。
思維過於簡單化
在經濟學研究中,理論家將複雜的現實簡化為可加工的模型,抓住經濟執行的一些重要特徵,同時過濾掉許多細節,使模型能夠被處理,得到一定的結果。 在許多情況下,這種簡化是好的、必要的和必要的; 但在某些情況下,簡化可能成為乙個缺陷,導致經濟模型與現實背道而馳。
在形成觀念和信念以及做出決策時,我們還會採用簡化策略。 世界太複雜了,生活一團糟,有那麼多事情要處理。 有時,獲得的資訊是壓倒性的,很難區分真假。 事實上,如果你專注於所有的資訊,光是收集和評估它就可能需要很多時間。 為了避免陷入“分析癱瘓”的陷阱,我們採用了一些簡化策略。 簡化您的策略可以節省您的時間和精力,並幫助您在繼續做其他事情之前快速做出決定。 幸運的是,簡化策略通常可以帶來合理有效的決策。 雖然它可能不會產生最好的決定,但它通常也是“足夠好”的。 然而,簡化策略時不考慮與決策相關的所有資訊,有時簡化重要資訊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通過簡化思維形成的觀念和信念很可能是不可靠的。 或者以買車為例,在評價一輛車的時候,我們基本上不會把所有相關的資訊都放在心上,因為我們對很多專業內容缺乏充分的了解,我們可能更注重外觀、內飾、舒適性等,從而形成對一輛車的判斷,但這種簡化的判斷是有問題的。 例如,對於內燃機車來說,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三個部分非常重要,這三個部分決定了車輛的效能和可靠性。
虛假記憶
記憶是過去經歷在頭腦中的反映,記憶除了能夠反映過去的事件外,還具有很強的情感功能。 例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願意回憶過去的事情,很多時候這些記憶可以帶來情感上的安慰。 人們普遍認為,記憶是不可改變的,在腦海中根深蒂固,但事實並非如此。 隨著時間的流逝,新的經歷可以改變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的過去經歷的記憶。 事實上,記憶是對過去的重建。 每當你回憶起過去時,你就重建了你對那段過去的記憶,隨著每一次連續的重建,記憶離真相越來越遠。 許多研究表明,記憶是可變的。 即使有些事情沒有發生,它也可以為它創造回憶。 其實,人的記憶不是過去經歷的快照,記憶是可以建構的。 當前的信念、期望、環境,甚至是暗示性的問題都會影響過去的記憶。
書中提到,為了研究記憶的準確性,兩位英國心理學家在劍橋心理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偷偷錄下了一場討論。 會議兩周後,參與者被要求寫下他們能記住的一切。 事實證明,他們省略了90%已經討論過的具體要點,在回憶乙個事件時,其中近一半的內容基本上是不準確的。 這些人將即興評論的內容視為全面討論的話題,而他們記得聽到的評論從未真正出現過。
作者還提到了1986年1月的一項研究的例子,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向一些學生詢問了他們第一次聽到這個訊息的情況,那是在挑戰者號穿梭機發射後不久。 兩年半後,他們問了同樣的問題。 大多數學生說他們的記憶在這一點上是準確的——但他們都沒有完全準確的記憶,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的記憶非常不準確。 最重要的是,學生們對自己的記憶很有信心,當他們得知自己的記憶不準確時,他們仍然無法相信他們糾正的記憶是錯誤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記憶體錯誤呢? 在實踐中,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記憶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干擾,例如暗示性和指導性問題,並且可以通過混合過去的經驗來創造新鮮的、重建的記憶。 就算是大腦的功能,如果你能知道自己過去經歷的每乙個細節,你很快就會遇到資訊過載的問題,使大腦難以正常運作。 儘管記憶體不足,但它仍然執行良好。 然而,必須意識到記憶可能是錯誤的,這些錯誤會對信念和決定產生重大影響。
人類的認知和信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一些可以解釋得更清楚,而另一些則更難以追蹤。 可能不止上面提到的6個錯誤,甚至有10、20個認知信念上的錯誤,作者不可能一一研究,但本書是審視認知信念的客觀性和合理性程度,認識到思維和認知的內在缺陷的啟發。 那麼,在認識到這些認知和信念的缺陷之後,我們能糾正或規避它們嗎? 就我個人而言,我理解普通人很難糾正,更不用說規避了。 書中提到的認知錯誤,在我們腦海中已經存在了很久,即使讀完這本書,聽到這個故事我還是會很感興趣,這個故事肯定會對我產生更大的影響; 我仍然關注我感興趣或支援我觀點的資訊,等等。 就像一句俗語,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我還是過不了好好過這一輩子。 然而,從另乙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人類在某些情境中是非理性的、非客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才顯得豐富多彩,即使非理性行為的結果有時是痛苦的,但這就是人類社會的不完美之處。 如果人類是完全理性和客觀的,那麼一切似乎都是可追溯的,這樣的社會會有些機械和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