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省市停止基礎設施建設,三駕馬車迎來大變革

Mondo 財經 更新 2024-02-16

12個高風險債務省份應全面暫停基礎設施專案。

2024年初,一枚政策“核彈”落地。

同時,一線城市上海也將暫停商場、寫字樓、工業、研發專案的審批。 有關部門強調:“不再大規模拆建”,提高存量資產利用效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基礎設施在中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比房地產更大。

2023年,中國基礎設施行業將投入高達2023年3萬億元”。,是房地產投資1萬億元”。正好是兩倍,佔我們GDP的18%。

如此龐大的產業的停產,將對......產生深遠的影響

1、12個省市暫停基礎設施建設

據財聯社多方報道,近日,乙份關於《重點省份投資專案分類管理辦法(試行)》的政策檔案引起多方關注。

該檔案要求,包括天津和內蒙古在內的中國12個重點省份要嚴格控制新投資專案。 包括交通、市政、工業園區、各類樓宇和大廳及棚戶區改造。

學校、醫院、煤氣、供水和其他生活設施不包括在內。

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這12個省份,除非國家批准,否則不能再在地方層面開展高速、地鐵、輕軌等專案。

該檔案進一步要求根據基礎設施專案的投資完成率對現有專案進行清算:

其中,專案總投資完成率低於50%的,原則上將推遲或停止建設,高於50%但存在重大問題的,不得繼續建設。

根據財聯社的統計,政策檔案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以重慶為例,截至1月29日,重慶官網已有16個專案招標終止公告,遠超往年。

為什麼基礎設施專案會大規模停工?

當然,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很大的債務壓力。

與上述12個省份一樣,它們都是地方債務槓桿率較高的省份。 檔案要求,地方債務風險降低到中低水平後,發展改革部門向最高管理層匯報,然後調整相關政策。

地方債問題在薄熙來年之前就已經發行過很多次了。

比如去年1月講“稅改月”“國企改革”,6月講城市投資債,10月講國債專項,都與地方財政有關。

有興趣的可以跟著我回看,這裡就不贅述了。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像上海這樣負債率低、財政資金充裕的地區,也呼籲放慢基礎設施建設。

那麼這一輪政策調整的意義,就不是“還債”那麼簡單了。

這也牽涉到以“三駕馬車”為代表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正面臨深刻調整。

第二節和第三節車廂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什麼是“三駕馬車”?

它指的是GDP、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個組成部分。

其中,2022年投資佔中國GDP的43%。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對GDP的投入太重了。

另一方面,人們的消費佔GDP的比重異常低——2022年僅為53%,自2019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

相比之下,在美國,這個數字是80%。 甚至越南也比我們高出10個百分點。

為什麼投資在中國經濟中佔比如此之大?

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國一直處於“基礎設施匱乏”的狀態。

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應該經歷過家裡頻繁停電的情況。

據統計,1992年,即使是首都北京這樣的地方,一年也有100多天,不同地區、不同程度的停電。

這背後是中國缺乏電力基礎設施。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20年前,中國的綠色列車在春節期間,經常有“壓人致死”的新聞。

這背後是缺乏道路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匱乏制約了當時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我們不得不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 上述所有條件在新世紀後都出現了明顯的好轉,也獲得了中國“基礎設施瘋狂”的稱號。

然而,在過去的5到10年裡,中國的基礎設施已經走向了另乙個極端,從“缺乏基礎設施”到“基礎設施過剩”。

根據國家發展研究所的研究,在2011年及之前,中國平均增長了05個單位的GDP,經濟效益更好。

然而,2012年後,新基建對GDP的帶動效應顯著下降。

從2013年到2014年,基礎設施的邊際拉動下降到013個單位的GDP,2015年和2016年幾乎為零。

基礎設施在促進經濟方面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那麼為什麼我們從那時起就這樣做了這麼多年呢?

這有兩個重要原因。

在巨集觀層面,該國需要依靠基礎設施來促進就業。

乙個基礎設施專案的支出很容易達到數十億或數百億,這可以帶來大量的相關工作。 當經濟不景氣時,國家通常會啟動一些重大專案。

這種思路最早出現在大蕭條時期的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中。

我們也可以稱基礎設施為“夜鍋”,一種比房地產更大的“夜鍋”。

在微觀層面上,白年認為,更關鍵的原因是,經過三四十年國家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大量的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利益集團”。

包括基礎設施審批人員、建築施工單位、建材商、土方老闆和承包商。 因此,致富的人不在少數。

基礎設施專案的承包商通常有乙個總承包商、第二個承包商和第三個承包商。 有些甚至有四包、五包、六包或七包,這並不新鮮。

一些承包商只是轉過手,手裡拿著一把豬肉,他們就利用了油膩。

他們圍繞基礎設施專案瓜分蛋糕,甚至影響地方決策。

顯然,在一些地方,他們“太高興了”,喜歡樣板專案,而這些基礎設施利益在他們旁邊唱歌和奉承。

暗地裡,甚至還有腐敗分子搞權力尋租,侵蝕國家財政資金。

根據國家審計署2023年6月發布的《2022年審計報告》,全國49個地區通過承諾回購、推進國企建設資金等方式,違規增加隱性債務415億元。

也就是說,在某個基礎設施專案領域,不允許投資建設,增加債務負擔。

然而,為了強行啟動專案,相關人員暗中出賣職務,通過承諾出資和國企墊資等方式推動專案建設。

同時,根據通知,20個地區通過虛報專案收益、少報成本等方式,發行198億元專項債券,將專案“打包”為收於融資規模平衡。

換句話說,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基礎設施專案不會因為收入太低而通過審查。

然而,為了通過專案,相關人員公然造假財務,稱這是乙個投資回報率高的專案。

此外,5個地區違規在園林工程、商業專案等禁區領域投資50億元; 非法挪用專項債券158億元的地區有47個; 這涉及非法使用基礎設施資金。

這些基礎設施違規行為雖然不普遍,但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審計署查查時,卻是幾十個地區**,不能說是“個別現象”。

因此,今天國家發布檔案,全面暫停基礎設施建設。

許多專案現在必須重新開放、曬乾和清洗。

3. 對普通人的影響

基礎設施專案全面暫停後的下乙個影響是什麼?

從狹義上講,最具影響力的是“基礎設施利益集團”,即泛土木工程行業。

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是房地產投資的兩倍。 許多基礎設施專案的停工直接影響下游需求。

2024年,很多土方老闆的生意很有可能不容易。

再加上房地產行業本身並不好,我國土木工程行業將徹底淪為“夕陽產業”。

此外,針對涉及基礎設施的腐敗問題,國家將在停工期間對該專案進行重大檢查。

針對基礎設施相關單位和人員的一輪反腐敗行動已經開始。

剛才,白念提到了2023年6月的審計署通函。 2023年12月,審計署披露了初步整改結果。

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違法新債問題,追究責任428人,公示典型案例24起。 針對非法使用地方政府債券的行為,有44人被追究責任。

而這只是2024年“大檢”的開胃菜。

從廣義上講,該國同時在基礎設施領域“刮骨治毒”不僅施工被推遲,而且許多專案直接停止了——甚至像上海這樣的地區也率先停止了建設。

這證明我國決心放棄“依靠基礎設施”的經濟發展道路。

基礎設施建設的“夜鍋”用得很多,而且不小。

“三駕馬車”的傳統發展模式也迎來了深刻的變革。

放棄“基建經濟”後,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如何呢?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有關領導人在強調“不再進行大規模拆建”的同時,也要求國有企業提高既有資產的經營效率,加強利潤的轉移。

什麼是“國有企業利潤”? 它是金融的“第三賬戶”。 國有企業的年度利潤主要用於:補充社會保障基金

上海是全國第二大“轉移支付”地區,僅次於廣東。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社保經費缺口逐漸擴大。

2023年,中國養老金基數僅為**38%。這個數字不僅是 5 的距離2%的GDP增速遙遙無期,也是養老金歷史上最低的增幅,這證明我們的社保亟待補充。

剛才,白念還提到,在中國的GDP結構中,投資過重,消費異常輕。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每年的**支出中,有萬億元(2022年資料)投資於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投資。

這筆錢佔“三個賬戶”(稅收、性、國有企業利潤)總收入的23%。8%。

相應地,國家每年對社會保障的財政補貼**僅.3萬億元”。

相比之下,美國固定資產投資佔聯邦和州收入的14%5%(2021年,不包括社保收入),比中國低9個百分點。

更直觀地說,美國的財政收入,換算成比我們多3%,但人民對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卻比我們少1%。

其中,盈餘資金可以投入到民生等領域。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美國的基礎設施也出現在新聞中。 最後**川普一直叫囂著“從事基礎設施”。

但我們不要忘記,在中國之前,美國也是乙個“基礎設施狂人”。

帝國大廈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於1931年完工,胡佛水壩於1936年完工,當時中國仍處於內戰之中。

從那時起,美國“基礎設施瘋狂”的稱號就交給了日本。

從60年代至今,日本已經建造了98個機場,250條新幹線,2,800座水壩,10,000條隧道和680,000座橋梁,平均每年投資20萬億日元。

在90年代的巔峰時期,日本的基礎設施投資是美國同行的3至5倍。

但從那時起,日本的基礎設施也一直在下降。 “瘋狂基礎設施”的稱號已經轉移到了中國。

為什麼美國和日本將來會停止建設基礎設施?

除了債務問題之外,可能是這些國家已經發現了問題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與過度投入基礎設施相比,將資金投入到民生、社會保障等領域,可以刺激人們的消費和經濟發展。

在今天的中國也是如此,我們普通人從來不缺乏消費意願,只有消費的保證。

例如,根據交通運輸部的資料,今年春節期間將有90億人前往全國各地。

其中,80%是自動駕駛,創歷史新高。

軌道交通 48億人次,2019年同比增長18%,創歷史新高。

民航運輸量8000萬人次,較2019年增加9人次8%,創歷史新高。

所有資料創下歷史新高的背後,是中國人民的消費慾望。

但是,要真正讓老百姓做消費決策,還需要在社會保障上加一手,解決住、教、醫的新“三座山”。

要切實把財政資金用在最關心的地方。

到時候,就算“基建狂人”的稱號被掃入史冊,又有什麼關係呢?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經濟“新三駕馬車”。

    出口 投資和消費是巨集觀經濟學的傳統 三駕馬車 瑞銀對中國經濟 新三駕馬車 的分析是 綠色經濟 消費和高科技。所謂 綠色經濟 是指綠色能源 儲能 電動汽車等領域。它們已成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考慮到中國是能源和交通大國,它們未來的規模更值得期待。所謂 消費 瑞銀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 一是中...

    中國經濟迎來新三駕馬車

    中國經濟的新三駕馬車。中國經濟在時間的長河中馳騁,不斷展現出新的活力和風采。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正在迎來新的三駕馬車,它們齊頭並進,推動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運輸。第一車 創新與技術。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技術是引領未來的旗幟。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從高科技研發到人工智慧 大資...

    江淮一卡通三駕馬車驅動未來!

    三年疫情導致全球經濟進入重大調整期,中國商用車產業也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為應對全行業轉型壓力,江淮輕卡品牌將於年全面公升級至江淮卡。一年多來,商用車行業正面臨後疫情時代艱難的攀爬階段江淮卡未來會走哪條路?為此,商用車行業採訪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安徽康明斯動力董事長張文根先生 張文根,江淮...

    吉利2024新能源猜想三駕馬車走向?

    年即將結束。回首全年,新能源市場拉開了特斯拉降價內捲的前奏,長達一年的戰爭是毀滅性的,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各大品牌的利潤空間。隨著黑暗戰爭的公升級,明年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只會更加殘酷,甚至對於很多車企來說,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作為中國自主品牌向新能源轉型的代表企業,吉利年新能源產品計畫已開始在網際網絡...

    三駕馬車相繼停滯不前! 經濟將何去何從?

    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中,投資 消費和出口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儘管這些因素的表現近年來有所放緩,但這無疑引發了對未來經濟走向的深切擔憂。面對這種情況,人們可能會問,新的經濟驅動力是什麼?投資曾經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投資步伐有所放緩。隨著物價攀公升和收入增長滯後,消費者信心受到影響。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