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繪畫工具建立的農曆新年場景。 製作:徐寶娟。
學術爭議]編者按。
在上一場學術辯論中,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出發,兩位學者應該對人工智慧(AI)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它給藝術帶來的是更多的機遇還是挑戰? 隨著AI繪畫工具的大量使用,AI繪畫作品越來越多。 這些是藝術品嗎? 本期學術爭議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 楊向民認為,AI繪畫是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藝術創作,其藝術題材依然是人,依然具有藝術品質; 宋世磊認為,AI從頭到尾都是一種技術和工具,它產生的作品還沒有具備藝術的獨立性,缺乏主體性和原創性,不能稱為藝術作品。 此外,我們也捕捉到了一些讀者的觀點,期待大家積極參與到關於AI藝術現狀和未來趨勢的討論中來。
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實踐,人工智慧(AI)藝術引發了很多關於科技和藝術的討論,尤其是藝術的定義。
人類思考藝術是什麼早已很久,對藝術的定義形成了許多著名的觀點:柏拉圖認為“藝術是模仿”,亞里斯多德認為“藝術是知識”,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認為“藝術是品味的物件”,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藝術可以傳遞快樂”,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藝術是表現”,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是有意義的形式”,美國藝術家道格拉斯·墨菲認為“藝術是可以傳遞的快感”,美國藝術家道格拉斯·貝爾認為“藝術是意義的形式”。戴維斯認為“藝術是虛擬的”,等等。從這些定義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藝術彷彿是一條河流,流經不同的時代,不斷變化,形成不同的面貌。 基於新思想、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藝術不斷更新,形成新的格局和景觀。 因此,我們需要從變化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變化和發展的藝術世界。
當然,藝術界的演變包括藝術工具的發展。 工具對於藝術創作也極為重要。 人類的生產和創造方式在發展和變化,藝術創作的方式自然會發生變化和發展,這是基於人類發明的進步和工具的創新使用。 例如,飛機、起重機和計算機等現代產品無疑極大地擴充套件了人類的速度、力量和計算能力。 人機連線和互動技術的發展,就是為了讓這種延伸更加無縫。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必將開啟人工智慧應用於藝術創作的時代。 我們常說,藝術是時代的反映,它不僅應該指藝術的內容和風格,更應該指藝術創作的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說,AI繪畫藝術是一面鏡子,反映了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或許構成了“筆墨應該在時代”的新語義。
長期以來,對於AI繪畫是否屬於藝術創作,即AI創作的作品是否具有藝術創作性,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方認為它在藝術上是創造性的,因為它的底層演算法設計是創造性的和創新性的,它也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新的藝術效果; 另一方面,沒有藝術創造力,因為AI系統本身就是對人的模仿,輸入的資訊來自人類現有的藝術資訊,輸出的資訊只能偽裝模仿。 藝術創作只能來自人類,人工智慧無法形成只存在於藝術情感和體驗層面的理解和共情。
但筆者認為,AI繪畫創作的主體依然是人類,人類需要提煉和組織精準的AI繪畫創作語言,包括藝術創作元素、構圖形式、風格特徵等諸多關鍵提示。 這些技術引數只有在AI繪畫工具被輸入到AI繪畫工具之後才能產生,而對於作為藝術創作主體的人來說,這個過程就是乙個思考和創作的過程。 比如,為了找到合適的藝術關鍵詞來刺激或促使乙個合適的AI藝術語境的構建,就需要經過人的思考、思考、實驗、選擇,甚至“三千碎片”,才能得到一兩件滿意的作品,然後作為藝術物件被人們檢驗。 AI繪畫藝術的主體和客體依然是人,所以也可以說AI繪畫起源於人,屬於人,依然屬於人的藝術創作。
特別是從對藝術品的考察來看,我們可以感覺到人工智慧製作的藝術作品、設計作品、文學作品的水平參差不齊。 就像人類借助相機工具一樣,有的只能輕鬆完成造型和拍照的功能,有的則可以進一步提公升為攝影藝術創作。 因此,在判斷一幅AI畫是否為藝術作品時,要堅持藝術本身的標準,避免一概而論、單純否定。
此外,還可以參考“圖靈實驗”的方法,判斷AI繪畫是否是藝術。 人工智慧的創始人艾倫·圖靈(Alan Turing)曾提出乙個實驗來測試計算機是否能智慧型思考,即乙個人向計算機提出乙個問題,計算機和人類同時回答,而另乙個人不知道區分是計算機還是人類的答案。 在這個實驗中,一些被認為是人類反應的計算機反應沒有被識別出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藝術、設計、文學等人工智慧藝術作品,能夠通過類似於“圖靈實驗”的人機鑑別測試。 由於人們無法識別創作是由人工智慧還是藝術家創作的,因此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應該是藝術品。 當然,由於人工智慧平台的高效輸出,也會形成審美疲勞的浪潮,也會經歷多重擴容和分層分級。 畢竟AI繪畫要和其他藝術流派一樣,在藝術品質上不懈追求卓越和完美,最終只有少數人能進入美術榜單,所以不太可能“人人都是藝術家”。
不可否認的是,AI繪畫,在電腦程式和演算法設計的加持下,確實可以大大減少畫家的創作勞動和時間消耗,成倍地大幅提高繪畫的生產效率。 例如,它可以是“字面說明”,可以通過按鍵提示快速刺激生成視覺影象,並且可以超越以前的視覺體驗; 也可以“用圖生成圖片”,藝術家的個人作品可以通過人工智慧平台進行“裂變”,以優化和生成新的示意圖圖片。 此外,人工智慧平台強大的資訊整合和計算能力,還可以為畫家提供新的創作靈感,協助完成藝術創作思維活動中的資訊採集、元素整合、抽象變形、優化調整等任務。 正是因為人工智慧在藝術領域跨越了諸多技術門檻,讓實現將藝術變為現實的夢想更加方便,人工智慧繪畫工具也被視為充滿創意和創新的夢工廠。 2023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發布的《首屆中國數字藝術展徵稿通知》正式將“人工智慧藝術”納入參賽作品類別,相當於事實上承認人工智慧繪畫屬於藝術創作範疇。
總之,人工智慧是一種模擬人類智慧型的技術,屬於新時代人類智慧型的外在表現形式。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領域產生的AI繪畫,本質上是“人類藝術智慧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創造的“人類智慧型藝術”,當然還是屬於人類的藝術創作。
人類世界正面臨著科技公升級引發的新認知,藝術領域也因人工智慧技術而經歷著危機感。 事實上,早在19世紀初,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就萌芽了“藝術的最終結論”,這導致了20世紀的“藝術史的終結”、“藝術家的死亡”、“審美經驗的終結”、“藝術理論的終結”等多種觀點。 然而,到了21世紀,“藝術的最終結論”在理論和實踐中已經成為乙個毫無意義的錯誤命題。 正如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所說,“藝術和生活一樣,是無止境的。 “藝術永遠與人類生活齊頭並進。
科學、技術與藝術的關係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人類探索世界、了解自我的所有方式。 科學技術帶給藝術的不是危機,而是藝術發展的重要機遇。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進步為例,無論是追求技術進步的藝術理想,還是探索超然的藝術境界,都必然會為人類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拓展和豐富人類藝術的延伸空間。 沒有新技術的加入和加持,藝術更容易失去發展的動力。
人類正在進入人工智慧時代,未來可能會走出這個時代。 畢竟,人工智慧時代依然是人主導的,人工智慧的藝術空間依然屬於人主導下的秩序空間。 可以簡單概括一下,人工智慧繪畫仍然是一門人類的智慧型藝術,是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藝術創作。
作者:楊向民,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專案組:記者張玉梅、於媛媛、徐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