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發現了乙個規律,越是闢謠,最後越是打臉,越是嚴厲。
比如某輛車,已經半張臉了,剛宣布開工乙個月,那麼至於乙個月後的流程,就看公司高層在這個月裡走動的能力了,如果能拉動消防隊,還能再堅持一年半。
但大勢已去,口碑是這些新生力量的命脈。
本來,這些新勢力的品牌把很大一部分錢都投入到了營銷上,也養活了現在像鯽魚過河一樣的所謂“汽車評論家”。
對於大多數“汽車評論家”來說,按照合同給錢做事,並設定流程,但如果你對車主的車隻字不提,那就是對金錢的侮辱。
難怪有日本汽車評論家開玩笑說“看中國火車就像看戰國時期”,也許他也看到了中國汽車評論家會賺這麼多錢。
於是,一人(九菜)被**,被華而不實的ppt迷住了,最後,原本瀕臨破產的幾家代工廠居然起死回生。
底盤結構? 重要!
安全? 不不不,高科技的人機互動很重要。
物理按鈕有多低?! 大螢幕觸控很先進!
也有人想用電傳操縱代替飛行器的方向控制,他們以飛機為例,說飛機早就被電傳操縱控制了。
是的,這架飛機早就是電傳操縱了,但它有機械備份,你有嗎?
大螢幕、公尺波雷達、人機互動介面一定神秘炫目,極品車主都覺得菩提老祖在為自己開車。
所有這一切,高昂的營銷成本和所謂高科技技術的堆砌,最終都要由終端使用者來支付。
經過幾年的野蠻增長,2024年將是所謂新能源汽車新動力的分水嶺,真正的分水嶺。
經濟持續低迷、市場相對飽和、利好政策接近尾聲,這些因素堆積如山,促成了2024年將是新能源領域的生死之年,這不是**,而是肯定。
那些從油車起家的專業廠家,他們還有閃爍的空間。
因為家底厚,血條自然厚,他們沒有腦子把所有的籌碼都押在新能源上,應該說是電車的跑道。
所以,笑到最後的一定是這些廠商,是的,我說的是JL、CC、QR......
風知道草,只有在潮水退去後,它才知道誰在裸泳。
停產只是乙個開始,未來還會有一所謂的新動力廠商。
將汽車回歸到車輛的本質屬性,將安全係數放在首位,正確理解人工智慧與駕駛員的比例。
汽車是用來駕駛的,而不是用來生活的。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