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衛星”一詞源遠流長,至少在東漢儒家董仲書(西元前179年,西元前104年)的《春秋露風本》中有“三百顆星,三千顆衛星”。 這裡的“守衛”是“拱形守衛”的意思。
英文satellite也曾有保鏢(bodyguard)和朝臣(courtier,侍者)的意思。
衛星在 1540 年代開始在英語中使用,當時它的意思是上級人物的追隨者或侍從;這個詞的意思現在很少使用)。它源自古法語衛星(14c)。然後追回拉丁語 satellitem。
Satellitem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傑出人物的侍從” a body-guard, a courtier; an assistant。它與中文單詞“wei”非常接近。
按照現代天文學術語,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但在歷史上,月球與太陽的地位相同(但按照目前的理論,前者是衛星,後者是恆星,中間有行星),否則怎麼能說“太陽和月亮一起發光”。
最早發現月球以外衛星的人是伽利略。 從2024年1月7日到1月13日,他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有四顆小恆星圍繞木星執行。 他將這四顆小星星命名為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但沒有給它們起“類名”。
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公元1571-2024年)聽說這一發現後,將2024年的四顆小星稱為衛星,意思是大恆星的隨從。 當然,從法國人的角度來看,德國克卜勒可能是這樣命名的(儘管英語在 1540 年代就已經在使用),因為在某些時候,德國人肯定不會向英國人撒尿。
2024年,該理論使用了衛星,它指的是地球周圍的人造結構。 真正的人是蘇聯在2024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
飛彈通常被翻譯為“飛彈”,但更嚴格地說,它將是“[自身]飛彈”。
兵器"該字的嚴謹翻譯應為制導飛彈,其中制導對應漢字"指南”。
在日常語境中,很多人分不清“飛彈”和“飛彈”的區別,於是飛彈就變成了飛彈。
飛彈於 1738 年作為自行火箭或炸彈出現。 遙制導射彈的現代定義是在1945中引入的。 飛彈是一種具有飛行能力的炸彈,可以控制以改變飛行的方向和姿態。
飛彈源自拉丁語 Missilis(也據說源自法國飛彈),意思是作為武器投擲或發射的東西,目的是擊中某物。 拉丁詞 missilis 可以追溯到動詞 mittere,意思是 o 釋放、放手; send, throw。
如前所述,在非嚴格意義上,飛彈是“飛彈”,例如。
例句1】如果叛亂分子同意停止攻擊平民目標,當局提出停止發射飛彈(如果叛亂分子同意停止攻擊平民目標,當局表示他們將停止發射飛彈。 )
例句2:任何作為武器投擲的東西都可以稱為飛彈(任何可以作為**投擲的東西都可以稱為飛彈。 )
但是“任何扔向它的物體”也可以稱為飛彈,例如。
例句3】球迷開始投擲飛彈,其中一枚擊中了裁判(球迷開始投擲碎片,其中一人擊中了裁判。 )
例句4】包括石塊和瓶子在內的飛彈被扔向警察(各種物品,包括石塊和瓶子,被扔向警察。 )
它有時也用作形容詞,例如:
例句5】飛彈襲擊的動機最初並不明確(飛彈襲擊的動機最初尚不清楚。 )
源自飛彈的詞是:
missilry:n.飛彈科學;兵器
missilery: n.飛彈,飛彈技術。
missileman: n.設計、製造和操作飛彈的人;有時也使用飛彈;它的複數形式是 missil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