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錢是“數字的” 孩子“無感覺”花錢怎麼辦?
專家:年錢是培養孩子財商的重要場景 家長要積極鼓勵。
春節期間,最開心的就是孩子們,除了各種吃喝玩樂,還可以收集年錢,各行各業的親戚走來走去,年錢的收入經常能突破1000元,有的孩子過完年甚至能成為“1萬元”。
如何處理這大量的“賬號”,似乎已經成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話題,尤其是對於電子支付時代的“10後”和從小沒有多少理財經驗的“80後”父母來說,如何正確管理年錢值得思考,為此記者還採訪了相關專家。
廣州**全**記者 馮秋雨.
新年的錢逐漸“數位化”。
有些父母為孩子創造“花錢”的機會。
如果你總是玩平板電腦,我今年不會給你新年錢。 7歲男孩小松的祖母開玩笑地對他說。 “你不給就不給,反正每年我的新年錢都被娘拿走了。 小松回應道。
對此,小松的媽媽陳晨啞然一笑:“因為年錢本來是親朋好友送給對方的,孩子沒地方花,我們爸媽自然是留著的。 的確,除了孩子收到紅包時摸錢之外,就算“收年錢”的儀式感已經過去了,也要等到明年春節才再提。 而如今,很多親戚給孩子的過年錢,都是通過手機轉賬的。 ”
回想起小時候收到的年錢,陳晨說,父母還是會給她留一些零花錢買點好吃的,但現在她之所以不給孩子留錢,不是因為別的什麼,而是因為電子支付太方便了。 “孩子們想吃的零食,一般都是通過外賣和網購來解決的,就連實體店也很少去。 ”
與陳晨相比,“85後”慧蘭更想為女兒創造“花錢”的機會。 “移動支付不適合孩子,改變的只是數量,很難體驗到'花錢的痛苦',不利於孩子建立理財意識。 “小時候,我會被大人逼著去附近的商店買鹽和醬油,順便用零錢買點零食,算是'跑腿費'。” 一起上學的同學們也會互相交流哪家店裡有好吃好玩的東西,偶爾也會互相借一些零花錢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確實是“錢”的第一次體驗。 ”
惠蘭坦言,對於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來說,從小到大每年收的年錢只是乙個數字。 她知道錢可以買到好東西,但她沒有實踐。 如今,微信錢包、支付寶等電子支付方式早已取代了原有實體錢包的功能,一些老人在努力學習手機支付,沒有手機的孩子只能和大人“繫結”,失去了小時候在百貨公司門口取現金的樂趣。 現在的“10後”明白了,“買東西”只是乙個成年人拿出手機刷卡,錢就付了。 ”
今年春節期間,惠蘭決定為女兒創造機會,感受更多的現金。 “我女兒在春節期間收到了很多紅包,我決定帶她出去花錢。 於是,惠蘭和女兒的小朋友約好,帶著兩個寶寶帶著現金獨立去商場購物,培養孩子的金融商數。 “看到商場裡的創意文具店,孩子們都非常興奮,大家口袋裡都有300元的'鉅款',逛逛雜貨店,看著盲盒玩具,很快就'勸退'了,他們終於意識到,花自己的錢會很苦惱。 ”
孩子對**“無動於衷”
買什麼好“給家長帶來壓力和擔憂。
惠蘭發現,在電子支付時代長大、缺乏購物習慣的“10後”孩子,有乙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缺乏“錨定”。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知道一根冰棒大約是1美分,2美分,最貴的是5美分。 就算是各種橡皮擦,**也介於幾毛錢到一元多之間,一支鉛筆的**也差不多。 總之,什麼東西賣什麼價錢,能幹多少錢,每個七八歲的孩子心裡都知道。 但今天的大多數孩子心裡都沒有這個賬。 ”
在帶女兒體驗“花錢”的過程中,慧蘭發現商場裡五六個收銀機中只有一家收現金,女兒找回的鈔票和硬幣,除了在數學課本上看到的那些,基本上沒有碰過幾次實物。 因此,她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檢查零錢號碼是否正確,所以她只是裝作鎮定,完成了購物過程。 ”
在慧嵐的指導下,女兒發現自己買了一支很貴的筆,因為看不清**標籤,最後去找收銀台退貨,她不失時機地告訴女兒,可以先讓收銀員把**掃出來再付錢,再決定是否購買。 “錢沒花,主動權還掌握在自己手中。 ”
15歲女孩的母親張琳也覺得,孩子平時只看自己喜歡與否,對**並不敏感。 張琳對女兒上學後消費文具的事情記憶不多,但她翻看了去年網上給女兒買文具的訂單記錄,發現總金額已經超過了3000元。 “很多單位成本都在100元以上。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女兒已經習慣了“買什麼好”和“送什麼”的消費模式,無法體會到賺錢的辛苦。 ”
作為“80後”的母親,張琳也在審視自己。 “我是乙個缺乏理財智的人,我從小就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我的女兒還是個孩子,我對如何培養她的理財智毫無概念,經常帶她去商場買喜歡的玩具、文具,你可以說,'買什麼',結果演變成現在花錢, 這給家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讓我擔心她的未來。”
理財專家:在生活場景中培養理財智慧型 不要害怕孩子“亂花錢”。
我應該用我的錢做什麼? 您應該從幾歲開始提高孩子的財務智力? 中國首批CFP國際理財規劃師之一、嘉實財富廣州第五財富中心總經理李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財商”其實就是我們對金錢的態度,可以定義為三個概念:財富觀、消費觀、投資觀。 財富的概念是指了解什麼是“錢”,它做什麼,並形成正確的金錢價值; 消費的理念是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學會做預算; “投資觀”就是要了解這個社會的經濟是如何運作的,人們用什麼來賺錢,以及如何賺錢。
李蓉向記者透露了她培養孩子財商的經驗:“我認為孩子3歲就應該能夠識別硬幣和紙幣,6歲就有了'自己的錢'意識,5-7歲的孩子應該懂得錢的區別,明白錢可以用來多種用途; 在 7 至 11 歲之間,學會管理您的資金並認識到儲蓄對滿足您未來需求的作用。 財商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孩子的“推遲享受”的觀念——為了追求未來更大的回報,推遲慾望的滿足。 ”
李蓉認為,財商不是一天培養出來的,也不需要報班學習,生活中的很多場景都是培養孩子財富觀、掌控財富的機會。 “年錢是乙個特別重要的場景,它可能是孩子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大財富',父母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深入聊聊擁有財富的感覺,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財富,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有的家庭會教孩子記賬,記錄哪些長輩給過年錢,拿出一部分錢回饋給長輩,讓孩子學會感恩; 有些家庭會和孩子一起制定新年理財計畫,花多少錢,存多少錢,投資多少等等。 ”
最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掌控年錢的權利,不要怕孩子亂花錢。 事實上,從管理小額資金中吸取的經驗和教訓將使他避免在未來陷入更大的陷阱。 李蓉總結道,“不管是消費還是投資,我都會和孩子一起檢討決策和結果,他們為什麼這樣計畫,他們得到了什麼結果,孩子們的收益將遠遠超過金錢的面值。 ”
心理學家: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學會感恩和慷慨。
對於只是懂事甚至無知的孩子來說,新年錢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廣州卓然心理學聯合創始人、高階心理學家梁巨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財商'其實並不是我們進入社會出來工作後才明白的東西,而是我們從小就接觸到金錢的概念。 ”
梁紅說,孩子可以拿到年錢來和別人一起過年,其實這是促進他們積極人際交往的動力,父母應該積極鼓勵他們,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年錢只是乙隻手”,這種印象在他人生成長期的印象,在他以後真正出來賺錢的時候,會成為一種潛意識, 這是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梁巨集認為,孩子學習的第一財商是感恩,其次是慷慨。 “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給我們年錢的人,並明白財富來之不易。 賺完錢後,用這筆錢給家人買禮物,或者分擔一些家庭的經濟壓力,或者主動省年錢,買保險,日常消費等安排,減輕父母的壓力。 ”
*: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