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及周邊地區是龍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溫偉婆:為什麼龍文化是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田昭遠(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研究所教授):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最早具有傳統龍特徵的形象來自大約8000年前的興隆瓦文化遺址。 5000多年前,“江南第一龍”出現; 上海福泉山遺址發現了龍鳳交融的圖案。 龍文化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信仰。
龍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標誌性文化象徵,是各民族的共同信仰。 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無論是官方的還是非官方的,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在的,龍都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敘事和信仰物件。 龍文化的發展,容納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與時俱進,永無止境。
溫匯報:您提出的“上海及其周邊地區是龍文化的重要故鄉”的主要證據是什麼?
田兆遠:以下關鍵證據足以說明問題。
首先,龍文化在5000多年前的上海及其周邊地區有著鮮明的表達。 常州宋澤文化遺址出土了5500年前的“江南第一龍”。 在上海福泉山遺址的兩座良渚文化精英墓地中,發現的帶有盤螳螂圖案的空心腳上布滿了陶鼎,空心腳之間還有龍,蓋子和腰部的龍紋更是精彩紛呈。
龍雖然起源於北方,但它們在長江以南繁衍生息。 更標準化的龍圖案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開始流行。 許多龍紋是後來常用的典型形式,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上海及周邊地區,中國龍文化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即從陸地到海洋。 《禮經》中說:“前朱雀(鳥),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大搖大擺地在上。 “青龍,或稱蒼龍,被稱為東方之神,即東方是青龍的聖地。 上海有許多以“青龍”命名的地方,如青龍鎮、青龍港、青龍河,宋代的青龍港聞名於世。 到目前為止,上海有青龍樓、青龍寺、青龍村等地名。 東海相望的上海,東海岸曾經密密麻麻地布滿了龍王廟。 這是上海主動承擔龍文化聖地責任的重要標誌。
民間文化中有很多證據。 目前,上海共有羅店龍舟、三林舞龍、瀘湘小白龍、葉溪草龍等四大“龍”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中國儲存最密集的“龍”非物質文化遺產區之一。 同時,上海也有許多與龍有關的民俗。 比如崇明的“二月二月抬頭文化節”舉辦各種慶祝活動、老人理髮、吃腰餅等等。
上海有能力成為海內外“龍文化”的聚集地。
溫偉婆:如何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龍文化的精神內涵?
田昭遠:龍文化走向世界是文明互鑒的必然要求,它應該走向世界,它已經邁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現在正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 通過部門合作、海外華人影響力、青年跨國交流、講故事、流行文化傳播等跨文化渠道,龍文化擁有遍布全球的朋友。
我們要讓外國朋友進一步了解中國龍文化的精神內涵,特別是全人類共有的精神價值,講好龍的故事。
首先,龍文化是和平的象徵,是中華民族文化突出和平的生動體現。 龍是乙個吉祥的神,給國家帶來好天氣和和平。 因此,中華龍精神是世界和平所需的最重要的文化支撐力量。
其次,龍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共存的象徵。 龍融合了中國各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內涵。 在歷史上,無論哪個民族主宰國家權力,龍總是被視為至高無上權力的化身和國家的化身; 老百姓崇敬龍文化,形成了許多與龍有關的民俗。 中華民族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為多元文化世界提供了睦鄰與和諧的寶貴理念。
第三,中國龍充滿活力、智慧和協同作用。 龍與鳳、龍與獅子、龍與虎、龍與魚都可以和諧共舞。 可以上天、上地、上海,努力工作,有種方式放鬆,是自信的充分體現。 這也是世界上每乙個人、每乙個群體都必須具備的精神氣質。
溫偉婆:人們常把上海稱為長三角、長江流域乃至中國經濟的“龍”。 未來,這個“龍頭”應該如何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龍文化?
田兆遠:上海可以把“龍”打造成乙個城市品牌,讓龍文化品牌具有全球影響力。 通過對傳統龍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相關產業的發展,讓龍文化在上海呈現,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此外,應該讓世界通過上海了解和認識中國的龍文化。
上海應該發展自己獨特的龍族文化景觀體系。 首先,要通過龍文化的景觀來視覺感知龍文化,在核心景區表達龍文化,突出“龍頭”的身份。 同時,利用上海“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特色,通過儀式表演,形成獨特的節日觀賞體系。 打造上海龍燈、龍舟等公共演藝品牌。
以包容江河的精神弘揚中國龍文化。 中國龍文化豐富多彩,但相互交流不夠,文化研究者很難了解中國龍文化的完整形態。 上海可以將國際、國內的龍文化匯聚於一城,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龍文化中心。 上海定位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應該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龍文化的風采。
今天的上海不是要回到“向龍王求雨”的過去,而是要自覺地以龍之精神為文化基點,用深厚的龍文化積澱激發龍頭精神。
作者:趙正南.
文:沈竹石 趙正南:受訪者提供 編輯:趙正男 責任編輯:範冰。
*請註明本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