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19時10分,成渝中環線高鐵(重慶段)站前第二標準銅梁站四線道岔橋現澆梁成功澆築,丘陵和貧瘠的山坡之間形成寬闊平坦的梁面。
這是80多名工人和30多名技術人員連續戰鬥32個小時的結果。
四車道道岔橋現澆梁為雙線可變四線連續梁,長128公尺,高305公尺,最大寬度1905公尺,位於成渝高鐵(重慶段)梁通道的“喉嚨”位置,其澆築完成的成渝高鐵(重慶段)建設具有重要的節點意義,標誌著梁通道將進一步打通,重慶段的471孔箱梁可通過它架設到重慶和成都。
1月29日上午9點半,記者來到四線道岔橋現澆梁現場,看到了春節前第一條線路建設的火熱景象,也感受到了成渝中線高速鐵路建設的速度和質量。
幫浦送、振動、關閉......當記者踏上7公尺高的梯籠,一步步來到橫樑前時,水幫浦用56公尺長的臂,40多名工人和20多名技術人員正在現場工作。
混凝土澆築需要連續均勻的澆築,澆築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 幫浦送至澆築現場後,工人必須立即振動並關閉表面,以保證澆注質量,確保工程結構的安全和耐用性。
記者在現場看到,每個澆築點大約有10名工人配合作業,有的負責夯實,有的負責振動,有的負責平整混凝土,有的負責封閉表面,有的負責壓實混凝土表面。
除了澆築上部結構外,下部結構中的工人還同時振動混凝土。 混凝土的振動會引起整體結構的振動,從而導致螺釘鬆動,因此工人必須完成一項關鍵任務來加固鬆動的螺釘。
澆築期間,工人聶林帶著另外8名工人在下部結構的狹窄空間內檢查了數萬個螺絲,以確保整體結構的穩定性。
當工人澆築時,技術人員在一旁待命,監督施工的整個過程。 施工現場技術負責人程宇欣就是其中之一。
從上午到下午,在施工現場都能看到程雨欣的身影。 他隨著水平儀四處走動,仔細檢查混凝土的高度和強度,腳下放著他的工具箱、工具包和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裝滿了資料。
當記者看到這位“95後”年輕人小心翼翼地挪動身體時,得知他腰間還有傷口,大家都想讓他休息,但他不願意。 梁面上有很多預埋件,從支架架設、模板安裝到鋼筋裝訂到混凝土澆築,程宇欣全程參與,對每個環節的細節都非常清楚。
同樣感到不安的還有實驗室主任徐文雪。
徐文才結婚後不久,就帶著妻子從青海省海東市趕回施工現場,只為完成混凝土的攪拌和驗收。
工人也可以兩班倒,技術人員通常不能離開崗位。 自1月28日11時18分開始澆築以來,所有技術人員幾乎都沒閉上眼睛,一直在各個點進行監測。
成渝中線高速鐵路是成渝經濟圈建設中的重大基礎設施專案,設計時速350公里,對跑道的結構設計和施工精度有著極高的標準和要求。 “我們必須密切關注每乙個環節,並建立一條'安全跑道'。 中鐵四局成渝中線高速鐵路(重慶段)站前第二標準銅梁梁場總工程師楊波說。
作為專案承建方,中鐵四局向成渝中線高鐵(重慶段)2站招標專案調派各專案組精銳士兵。 為確保澆築萬無一失,專案部多次組織專家評審會和技術交流會,對施工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規劃,對所有參與人員進行詳細的分工。
本以為最難的是1月28日晚上的連續施工,沒想到晚上的施工異常順利,下半夜更是順利。 專案部綜合辦公室主任李琦說。
晚上的施工條件比白天還要差,電工陳文泉負責施工現場電氣裝置的管理,他和大家打了一整夜。 夜晚氣溫低,山間霧風濃,呼嘯的寒風伴隨著作業的轟鳴聲,濃霧凝結成水滴在工人的安全帽上,順著帽簷滴落下來。 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人和技術人員相互支援,共同努力,克服了高等級混凝土溫度低、澆築時間緊張等問題。
在工人、技術人員、工程方和施工方的通力合作下,四車道道岔橋現澆梁混凝土1856立方公尺的澆築工作提前完成。
澆築完成後,李琦回到施工現場,拍了一張**的照片,在漆黑的山間,剛剛澆築好的梁面在燈光的照耀下非常明亮。 回想起白天如火如荼的場景,李琦感慨道:“這根梁只有100多公尺長,整個成渝中央高鐵全長292公里,每一段都凝聚了無數人的辛勤努力。 ”
這些工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用一雙手撐起了“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