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宗皇帝李治在位初年,朝廷的權力一度掌握在長孫無極手中。 就連長孫無極的勢力,也曾經強大到可以壓迫天子的地步。 但隨後的發展堪稱神奇:那就是長孫無忌在與武則天的較量中被武則天打敗,最終丟了性命。 那麼,長孫無忌為什麼不打敗武則天呢?
這一切都要從李世民還活著的時候說起。
唐太宗時代的原太子是李承乾,但因為玄武門變故,長子繼承制在唐朝成了笑話。 所以,李承乾雖然當上了太子,但並沒有影響其他皇子的想法。 因此,在鎮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迫於形勢決定造反,但最終失敗,被李世民廢黜。 按照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最合理的皇位繼承人應該是魏王李泰。 畢竟李泰也是孫子的太子,論天賦也比李承乾強。 不過,長孫無忌等大臣又提出了乙個建議,那就是讓唐太宗的三兒子李治為繼承人。
李承乾、李泰、李志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長孫無忌的侄子。 不過,李頜和李頜之間有乙個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李頹天賦強,而李頤則比較弱。 所以,長孫無忌認為,李治登基的時候,一定是拓谷的臣子,能掌握大權。 而李世民也覺得,如果李泰將來當上皇帝,他不惹事的話,就要清洗其他皇子。 所以,李世民覺得李志確實是最適合當太子的人,就這樣,李志撿漏成為了太子。
李世民死後,李志登基為帝,也就是唐高宗。 按照唐高宗的思路:長孫無極的定位應該是盡力幫他處理政務,考慮自己的治理,享受生活。 用現代社會形勢的比喻,新任董事長上台,希望公司元老做好大管家的職位,保證公司的運轉,同時不危及董事長的權力和地位。
但大孫子無極卻不這麼認為。 長孫無極立志成為當臣。 而李治登基為帝,也引起了諸多勢力的不滿,比如吳王李克等人。 此外,高陽公主等人還打算擁護靖王為皇帝,直接推翻李治。
這種行為就是叛逆。 於是長孫無極趁著題目查處叛亂罪,殺了靖王、高陽公主等人,同時李克等人也被長孫無極處死——唐初高陽公主就是這種情況。高陽公主案牽扯的人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沒有參與叛亂,但因為長孫無忌考慮利用這件事來剷除異見人士,所以他趁機殺了人。
對於長孫無極的行為,李志也感受到了隱患:因為朝廷的運作,本來就是靠不同的集團互相牽制,保證皇權不會被掏空。 長孫無忌利用高陽公主的案子殺人,也對唐高宗的皇權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其實,長孫無極的失敗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說是因為長孫無忌和武則天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殺人,並說一定是因為長孫無忌想當權臣,而唐高宗又不是傀儡,就算沒有武則天,唐高宗和長孫無忌之間的矛盾也會爆發。 面對君臣的正氣,長孫無極的權力終究來自皇權,所以輸的一方基本上就是長孫無極了。
當時正值永惠五年(公元654年),李志計畫廢掉當時的皇后王,代之吳(武則天)為新皇后。 當然,廢掉皇后是一件大事,需要朝廷大臣們的回應。 於是唐高宗將一大筆寶物送給了長孫無極,希望長孫無忌能夠帶頭表示支援唐高宗冊封新皇后的想法。
其實,不管吳家是不是皇后,都和長孫無忌沒有利益衝突。 而長孫無忌想和唐高宗爭辯,也不主張讓吳家當皇后。 而吳氏一族也因為這件事,開始對長孫無忌恨之入骨。
長孫無忌雖然不支援武政,但絲毫不影響永惠六年,唐高宗封吳為皇后。
成為皇后後,吳氏家族在朝廷中也發展了一定的權力。 於是在鹹慶四年(公元659年),武皇后見時機成熟,便指示大臣許景宗控告長孫無極造反。 最終,在武皇后的動用下(當然,這也與李志的嫌疑有很大關係),長孫無忌病倒流放,不久後,長孫無忌被迫自殺。 就這樣,在與武則天的鬥爭中,長孫無忌敗下陣來。
但好在多年後,唐高宗平反了自己的長孫無極。
事實上,在與武則天的鬥爭中,長孫無極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權力是皇帝的長孫無忌想要獲得權力,這引起了皇帝的懷疑,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武則天的存在充其量也算是導火索或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