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 10 月 17 日,尼赫魯被記者包圍,他們對前一天晚上的戰鬥表示擔憂。 雖然戰爭剛剛開始,但尼赫魯已經宣布“勝利”,並發誓要將所有中隊驅逐出該國。
這場戰爭的特殊之處在於,印度一廂情願地挑起爭端,不斷挑起三年,而中國則忍受了三年的無端攻擊。 印度誤判了形勢,認為中國沒有膽量對他們採取軍事行動,因為他們認為,如果爆發戰爭,就可能導致全球戰爭。
從1959年開始,印度情報部門認為,即使北京有能力反擊,也不會對任何印度前哨基地採取行動,因此印度軍隊可以每天侵占中國領土,爭奪喜馬拉雅山,即“亞洲的水塔”。
印度在這場戰爭中隱藏著更大的野心,想要控制120多萬平方公里的雪山高原,甚至包括45萬平方公里的“前西康省”,以鞏固其在南亞的霸權。
問題在於,這16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印度想要影響和控制它們,這是乙個極其荒謬的想法。 他們不僅有這樣的想法,而且還將其付諸實踐。
儘管中國對自己的領土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但在尼赫魯看來,這是“越界”,是不可接受的。 這種局面的直接結果是,印度對華強硬派政客將受到尼赫魯的青睞,而主張中印友好的人將被邊緣化。
這種情況導致了印度的鷹派,他們整天高喊對華開戰,天天說中國的壞話,以討好尼赫魯。
最離譜的是,印度天真地認為,即使中國敢反擊,也最多也只敢打掉一兩個印度前哨,不會有大規模的交戰。
1962年,印軍將領們為了公升職發財,無視中國的決心和戰鬥力,吹噓印軍可以迅速打敗中國的高地部隊。 印度陸軍元帥蒂邁亞反對與中國開戰,但因尼赫魯挑起的民粹主義而受到全國人民的辱罵和侮辱。
由於這種情況,沒有人敢提中印友誼,只想公升職發財的人大喊“打敗”中國。 中國在1960年注意到了印度的動向,並派出工程隊加強邊境的戰備狀態。
另一方面,印度忙於吹噓道路建設,認為空投將解決後勤問題。 但是,在高原上,很難找到適合空投的平地,而在喜馬拉雅山,空投很容易將物資送到我軍的邊防陣地。
但對於印度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吹噓和鼓吹印度軍隊的強硬回應。
尼赫魯仍然主張與中國開戰,儘管印度軍隊在前線挨餓。 他認為,由於來自東亞歐美國家的軍事壓力,中國只能選擇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不敢反擊。
於是,他命令印度陸軍第7旅實施“裡窩那”計畫,清除該中隊。 但此時,我軍方面軍總司令張國華的部署尚未完成,無法及時反擊。
尼赫魯隨後趁機讚揚了機場前線的“勝利”,他的心腹考爾中將也對中隊發動了攻擊。 然而,印度的最高軍事機密是事先獲悉的,大批記者包圍了尼赫魯。
這表明印度的軍事機密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需要加強。
作為國際知名明星,尼赫魯嘴角露出笑容,目光掃過全場,享受著被明星捧著的感覺。 他是乙個善於運用**的人,面對記者的問題,並試圖一一回答。
乙個身材魁梧的記者擠過人群,先發制人地問尼赫魯:“總理先生,我軍開始清理中隊了嗎? 尼赫魯回答說:“是的,我們已經在東線展開了行動,官兵們表現出了勇氣,設法擊退了中隊。 ”
有記者在後面大聲問道:“兩軍**大嗎? 尼赫魯說:“這是一場前哨戰鬥,中隊有30多人,我軍有**,但相比之下規模較小。
我們成功地抵抗了中國的侵略,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然後,另一位記者問“裡窩那”計畫何時發動全面攻勢,將中隊從邊境清除出去。
尼赫魯在心裡咒罵著這個高度敏感的計畫,他不知道是誰把秘密洩露給了記者。 顯然,即使是記者也知道印度軍隊的行動,中隊更有可能提前知道。
尼赫魯沉思了幾秒鐘,堅定地回答:“印度軍隊將繼續攻擊中隊,直到他們全部清除為止。 ”
這位記者提出了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是否會與印度發生大規模衝突。 尼赫魯熱情地回答說,印度不怕戰爭,有信心與中國對抗到底,因為“為了國家的榮譽,每一寸土地都岌岌可危”。
那天,印度**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看來中國真的害怕歐美的壓力,擔心東亞局勢失控,似乎真的不敢與印度對抗。
然而,當晚,張國華開始反擊,奪回了自己的陣地。 10月20日,我軍部署完畢,對印度發動自衛反擊。
印度軍隊被打敗了,或者說他們的戰術本來是為入侵而設計的,完全無視“一旦中國反擊”的應對策略。
印度**繼續創造所謂的“戰鬥英雄”,以此來煽動民族情緒。 按照正常邏輯,印度只剩下最後一條路,那就是發動全面戰爭保衛新德里。
戰前,為了賣更多的報紙,軍隊被狂罵是懦夫; 真戰後,為了多賣報紙,他瘋狂地誇大了“印度的國禍”。
在慶祝戰爭勝利的過程中,印度**成為最大的贏家,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受益者之一。 尼赫魯在戰前周遊世界,在冷戰期間受到廣泛關注,有人甚至將他與東方的邱吉爾和羅斯福相提並論。
然而,戰後,尼赫魯領導的民粹主義運動受到公眾的質疑,甚至有傳言說他可能會退休。 尼赫魯的聲望因此一落千丈,心理壓力使他憔悴不堪。
1963年,他中風,體重急劇下降,變成了乙個駝背的老人,可以走路。 尼赫魯於1964年病逝,他是中國的朋友,但他的野心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援下膨脹,他最終收穫了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