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質疑年輕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覺得這些人本來就是被社會淘汰的人。
我同意,但與其指責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如想想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協商解決問題。
但是,實際上,中國患有抑鬱症的人數不會減少,因為來源無法改變———兒童抑鬱症的原因是什麼? 過度的壓力和電子裝置。 國內“量”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每年都要求減輕負擔,但每年都在加大力度; 手機? 現在的孩子4歲就玩手機了,電子產品無處不在,這個東西只會在不知不覺中給控制不住自己思想的孩子帶來更多的精神壓力。
我不是在談論它嗎? 即使是那些情緒不穩定的成年人,也會被電子產品迷茫到抑鬱,更不用說那些孩子了?
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現狀,那我們就只能讓孩子適應,畢竟適者生存:孩子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有抑鬱症,那麼父母必須扛著這個鍋,孩子大部分情況下都會得抑鬱症,說明父母的素質和性格不好, 同時,孩子不會教育孩子。現實情況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並不需要這些人,所以他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去關心那群人的心理問題。 新聞上總說我們應該關注心理問題,但實際上,有多少人真正關注心理問題?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心理問題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那不是因為你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不講道理,讓你的大腦長時間以消極的方式思考而引起的嗎?
去年回國後,很多人問我,哇,出國留學比在國內容易嗎? 我上了一所出了名的難畢業的德國大學,也懶得反駁他們,如果你是乙個有上進心的人,在西方國家學習怎麼能不有壓力呢? 西方國家的教育環境就是這樣兩個極端,一方面可以去一所不是很嚴格的學校去實現你“快樂學習”的理念,也可以去大學體驗學習中需要經歷的起起落落。
為什麼世界500強企業都跟你說學歷不重要,卻不去齊齊哈爾大學招新? 因為乙個這個年級的學校,能培養出幾個人才,推動世界500強企業的發展? 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只是選教材的制度與中國不同,但總體思路大同小異。
傷害。 說實話,國外有很多患有抑鬱症的人,但他們只是在你面前表現得像五六個人。 最後,我重複一遍之前說過的話,也對大多數感到抑鬱的人和已經成為父母的父母說:沒有抑鬱或抑鬱,是長期消極思維和生活習慣的問題———孩子沒有控制自己思想的能力,在當今這個內捲化的環境中,父母保持積極的態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