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的侍者每四年換一次,不是北京人,領導說他們很痛苦
人民大會堂是國家政治活動的核心場所,是領導人開展國內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 為了滿足萬人禮堂的需求,市政廳的服務隊伍龐大,每四年輪換一次,服務員都是從全國各地精心挑選的,但有意思的是,這個服務隊伍中沒有乙個來自北京的人。
據該局領導介紹,這一決定是出於整體考慮。 那麼,這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1956年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第乙個五年計畫提前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政治生活的需要,滿足人民的需要,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的擴大會議帶來了好訊息,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前建造一座萬人的大會堂,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在設計之初,我們首先關注三個核心問題:一是如何解決萬人禮堂的停車問題; 二是確定大會堂的主要職能是什麼; 三是什麼樣的建築形式最合適。
在這個過程中,明確要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之前完成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十大公共建築的建設。 為此,北京市委特邀世界各國專家參與設計工作。
9月1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築專家齊聚北京,立即投入到人民大會堂的設計中。 然而,由於我們以前從未設計過如此規模和挑戰的建築,文化部長錢俊瑞在審查圖紙三稿時,認為設計需要進一步解放和重新設計。
**得知這一情況後,指示國慶工程設計團隊邀請年輕人參與設計。
雖然他們可能還不是商業專家,但他們思想開放,敢於挑戰傳統,這種精神可能會激發創新的建築設計。
因此,在聽取了廣泛的意見和不同的建議後,他們成功地設計了 84 個平面圖和 189 個立體平面圖。 然後,專家們在全國八個綜合方案的基礎上建立了乙個新的綜合方案。
10月14日,**從外地趕回北京,審查市政廳的設計方案。 經過仔細審查,最終決定並批准了該計畫。
計畫定稿後,大會堂的建設立即開始。 由於大會堂所在地區仍有若干房屋和公寓,拆除搬遷工作於1958年10月10日前完成,以便盡快完成搬遷工作。
10月28日,市政廳正式進入施工階段,上千條空巷,施工現場如火如荼。 在施工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許多挑戰。 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專案並解決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在設計的同時準備材料。
然而,在施工過程中,情況總是在變化,建築公司不得不尋求與設計師的密切合作。 在繪圖和施工過程中,北京等地的建築工人也提出了各種改進建議。
面對這種情況,沈波和梁思誠決定邀請專業的建築工人參與討論。 12月6日,在一次討論會上,大家覺得建築設計的中心部分不夠突出,柱廊太多,禮堂內部太高,雖然建築不小,但可用面積不大。
梁思成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體建築不夠高大巨集大,規模比例不對,讓人感覺像是放大了小人。 ”
在第二次討論中,梁思誠直言不諱地指出,新設計雖然比原計畫有所改進,但仍未達到理想狀態。 討論中,大家達成共識,決定在樓上**廳前空地設立乙個可容納100人的小禮堂,用於戲劇演出和電影放映。
同時,在禮堂兩側增設8個大型會議室,取消了西南南、南兩座空廊、空柱。 大會堂龐大而複雜,現有結構的安全是首要考慮因素。
為確保施工安全,**親自前往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考察。
在萬人大會堂的室內設計中,提出了“水天同色”的概念。 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在牆面和天花板之間創造了“水與天”的交界處,同時保留了天花板中央的向日葵圖案。
市政廳的建設時間很緊,需要在短時間內使用大量的石材,但石材令人不安。 就在這艱難時刻,有人送來了石樣,趙鵬飛欣喜若狂,不顧天氣寒冷,親自去山上採石。
然而,他發現這塊石頭不適合像大會堂這樣的大型建築。 在施工過程中,各種問題接踵而至,但好在1959年9月9日,**參觀了人民大會堂的施工現場,並將其命名為“人民大會堂”,賦予了這座建築更深的含義。
在短短十個月的時間裡,我們的建築英雄們在人民大會堂創造了乙個驚人的建築奇蹟。 大會堂的建設完成後,施工人員立即著手進行下乙個建設專案。
人民大會堂作為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政治活動的場所,也是全國人民討論國家事務的場所,開放時間有限,但在1978年,人民大會堂的開放終於提上了日程。
曾幾何時,人民大會堂是中國人民心中一座神秘而神聖的殿堂。 大會堂東門外的廣場上,有鐵欄杆,警戒線一直延伸到廣場西側的路邊,只有極少數人可以通過檢察進入,普通人只能看一看。
然而,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會上,一位高階領導人提出,人民大會堂作為黨和國家政治活動最重要的場所,在全黨全國人民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為了拉近黨和人民的距離, 人民大會堂在沒有重大活動時應向社會各界開放。
該提案很快被全體員工採納,並立即得到實施。 從此,人民大會堂的大門向廣大人民群眾敞開,成為連線黨和人民的橋梁。
1979年1月27日晚,人民大會堂裡的百姓慶祝春晚,領導和鄧英超相繼現身,她說:“過去人民大會堂只對特定的人開放,但現在,它已經回到人民的懷抱,將向全社會開放。 ”
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在場的每乙個人,他們在電視機前鼓掌歡呼。 翌年3月10日,大會堂東門外的鐵欄杆被完全拆除,標誌著人民將成為大會堂的真正主人。
同年7月5日,可容納10000人的禮堂和部分大廳正式向公眾開放,大家可以進去參觀、參觀和拍照。
同時,人民大會堂的開幕也贏得了國際友人的讚譽。 每天,有絡繹不絕的**前來參觀,廣場上排隊的人群就像排長隊一樣,綿延不絕。
據統計,今年人民大會堂接待國內賓客超過1.1億人次,其中海外華僑、港澳同胞101人次50,000人次,47位外國客人70,000人。
人民大會堂在擁抱人民的同時,也開始走向社會,遊客甚至可以當場用餐。 1984年,人民大會堂正式歸中共中央辦公廳管轄,作為國家行政機關開始實行部分企業管理。
在保證黨和國家政治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下,人民大會堂提出了奮鬥目標:逐年減少國家行政撥款,力爭五年內實現行政經費自給自足,減輕國家負擔。
人民大會堂開放歡迎國際友人,國內賓客、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外國賓客絡繹不絕。 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大會堂制定了在五年內實現行政費用自給自足的目標。
同時,遊客還可以在市政廳用餐,並在參觀期間享受便捷的服務。
人民大會堂不僅是乙個參觀的地方,還提供快餐服務,也可以租用,因此它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並且可以自給自足。
1991年,人民大會堂總收入達到2億元。 在此基礎上,人民大會堂也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實體——人民大會堂綜合服務發展中心。
那麼,這個中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人民大會堂擁有一支由數百名頂級廚師組成的團隊,他們精通八大菜系的正宗烹飪技術。
過去,人民大會堂在宴會期間工作,在宴會結束時學習。 今天,我們正在努力推進政企分離,充分利用人才優勢設立培訓課程,由專職廚師輪流培訓人員。
這將為公司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總會經濟實體的基礎上,服務公司發展迅速,開啟了精彩時代。 1991年6月,服務公司接管北京健力寶餐廳,僅用了兩個月就實現了盈利。
同年年底,服務公司與廣東健力寶合作,在北京懷柔投資1000萬元成立健力寶北京聯營。 隨後,我們還成立了中外合資企業。
在人民的翹期中,大會堂真正走向社會,開始創造經濟。
人民大會堂的服務並不全是北京人,而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服務人員。 大會堂的服務團隊有300多名成員,每四年輪換一次,選拔標準非常高。
他們需要有良好的形象和素質,男生的身高一般應該在175比180、女生身高應為165比170分以內,五官要端正,素質要好,思想也要統一。
因此,在上千人中挑選合適的人是非常困難的,通常需要三四百次面試才能挑選出兩三個。 因此,可以說市政廳的服務員不亞於選美比賽,甚至有人說,在市政廳裡走一圈,就相當於看了一場全國選美比賽。
嚴格的標準讓被選中的服務員感到榮幸。 一位來自四川的女服務員在這裡工作了四年,她回憶說,她放棄了參加高考的機會,決定在人民大會堂工作。
雖然被錄取的機會很渺茫,但她的團隊只選出了五名幸運兒,包括她自己。 這些服務員來自全國各地,通常在各自的省級辦事處提供服務。
然而,他們從未見過乙個北京人,直到領導告訴他們:我們不招收北京人。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一決定不是針對特定地區,而是旨在穩定軍隊的士氣。 當時,如果北京人受僱,過節回家團聚時,他們的情緒可能會受到影響。
此外,保密問題也是乙個需要考慮的原因。 北京人離家近,可能無意中洩露***,給國家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經過討論,領導人決定不雇用北京人。
由於當時複雜的社會環境,保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個決定是無奈的舉動。 久而久之,人民大會堂已成為舉國聞名的景點,每一位來北京的遊客都會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這座神聖的建築,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辛勤付出。
當然,在大會堂當服務員可能看起來很光榮,但大會堂的面積是17萬平方公尺,走動需要乙個小時,所以他們每天都需要站著走很長的時間。
在人民大會堂,各種規模的會議和宴會輪流上演,500人、4000人甚至10000人的冷飲很常見。 由於人數和活動形式的不確定性,大會堂在每次活動前都需要精心布置,有5000多把椅子和1000多張桌子在移動。
除了這些日常工作之外,對市政廳的服務態度要求也非常高,甚至超過了五星級酒店的標準,他們的服務標準是“萬無一失”。
幾十年來,員工們日復一日地努力工作,而且一直都在這樣做"萬無一失"想法。 如果記者向服務員詢問洗手間的位置,服務員會立即停下手頭的工作,微笑著以優雅的姿態發出指示。
雖然這些行動看似簡單,但背後卻是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友好、細緻和周到的奉獻精神。 他們甚至需要具備閱讀文字和情感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在兩節會議期間,每塊地毯的介面都有乙個應急響應小組,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緊急情況。 無論是年輕的代表還是老年人,他們每一次走路,都會得到服務員的熱情關懷和積極支援。
人民大會堂的工作人員以青春的奉獻精神,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人民代表,見證了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