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正給了銀翔乙個世襲的“鐵帽王”接班人。
康熙帝的第十三子殷翔與雍正帝關係密切,雍正帝登基後,因盡職協助雍正帝,於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雍正帝封他為武碩儀親王,繼承了皇位。 於是,怡蔭祥親王成為清史書上的第九位鐵帽王,也是清朝八位開國英雄之後的第一位鐵帽王。 可是,雍正皇帝賜予的鐵帽王,在第二次繼位時,卻被除掉了兩次,那又怎樣?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鐵帽王":清朝雖然也有世襲的爵位,但都是實行的"遺傳的",即只有兒子才能根據等級繼承頭銜。 比如太子死後,兒子雖然可以繼承爵位,但只能繼承區王的爵位。
不過,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頭銜,我們很熟悉"鐵帽王"整個清朝,除了八位開國英雄外,只有十二位鐵帽王(酒岱山親王、捷爾哈郎鄭親王、睿多爾貢親王、於多多親王、蘇浩閣親王)、莊碩賽親王、克勤郡王月爾圖、順城郡王傅順),整個清朝只有彝太子銀祥, 龔太子奕雲和順城郡王傅德順。(莊親王碩賽、克勤郡王月陀、順城郡王雲志新),整個清朝只有怡蔭祥親王、龔逸勳親王、酒精逸賢親王、青逸軒親王都有過這種待遇。
無論是在《雍正王朝》這樣的影視劇中,還是在歷史上,從康熙晚年的“九子奪位”開始,胤翔的十三大哥胤翔都是雍正的鐵桿盟友,所以雍正帝登基後,立即被任命為四丞相之一,再加上和朔義親王的提拔, 銀翔可以不迴避地獲得許可,可以繼續使用"陰"詞。
雖然殷翔在雍正早逝後繼續協助雍正八年,但因對雍正王朝的巨大貢獻,雍正說:"我哥哥鴻霄的兒子,怡親王的傳承,不朽。 凡我賜予我弟兄的恩德,後世不得任意剝奪他。 "就這樣,怡親王成為了清朝建立後第一位鐵帽大臣。
然而,怡親王的鐵帽王稱號在後世被撤銷了兩次:
第一次:在新友政變中被趕下台。 父親去世後,載元於道光五年(1825年)二月封為怡親王,成為第七代怡親王。 咸豐十一年(1861年)7月,咸豐皇帝在生前任命長子宰春為太子。
由於宰淳只有五歲,在任命宰元、素順、端碩等八人為侍大臣的同時,還增加了牛可祿皇后和太子宰淳(掌管母親和妃子)。"法令"跟"同一大廳"印章,執行聖旨的兩印,使八大臣受到限制。
咸豐皇帝死後不久,牛珂祿皇后(即慈安太后)和易貴妃(即慈禧太后)因後宮干涉八大臣事務而發生爭吵。 兩宮太后隨後推出"新友政變",通過太子恭王怡奪取京城的軍事權力,但八大臣均未成功。
新友政變"後來,端華丞相、蘇順和王室的兩位遺孀是王室最大的威脅,所以她們三人都取了爵位,死了。 結果,怡親王的爵位被廢止了,因為他落後總督不少於八分。
第二次:因支援義和團運動而被解雇。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十幾年的動靜,得到清廷的賞賜,恢復了怡親王的爵位,不僅洪歷四孫、殷翔四子在豐繼承了漕親王的爵位,又有在豐的曾祖父綿玉, 爺爺永福,父親一江死後都封姓易親王!怡親王。
光緒十七年(1891年),載豐去世,長子溥靖繼承了懿親王的爵位,過著與謹慎的父親不同的生活。 幾年後,義和團運動爆發,朝廷在收買義和出手之間左右為難,後來端王在義提出要與義和團聯合起來,獨自對抗外國列強,怡親王、莊親王、宰豐、宰瀾總督、貝勒在豐等人都同意。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以清廷鎮壓義和團運動為藉口"八國聯軍對華侵略戰爭"爆發,同年8月,慈禧太后帶著蒲靖等大臣匆匆逃走。
1901 年 1 月 15 日,清廷首先通過了和平條約草案,隨後於 1901 年 1 月 21 日通過了與列強的和平草案。 2月19日,清廷批准了由列強處決的12人名單,即在怡、載蘭、在潯、應年、趙書橋、於賢、齊秀、徐成玉、徐通、剛毅、李炳衡、董福祥。
雖然蒲京不在被處決之列,但他被監禁並不久後去世。 1902年7月蒲京去世後,他被剝奪了爵位。
雖然溥靜死後被剝奪了爵位,但這只適用於他,懿親王的爵位並沒有被廢除。 蒲京死後,爵位由比他大兩歲的侄子玉琦繼承,作為最後一位易親王一直活到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