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保局聯合起草了《關於順利有序開展城市定製化商業醫療保險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並徵求各地意見。 《徵求意見稿》明確匯民保險應定位為個人保險產品,並提出保險公司可根據需要申請使用當地醫療保險資料。
經過三年的快速發展,惠民保險共推出263款產品,參保人總數已達2人98億,2022年保費規模將達到124億元(復旦大學),但與此同時,惠民保險也面臨著保險費率下降、賠付率上公升、逆向選擇嚴重等問題。 這是兩部門首次聯合監管惠民保險,對惠民保險的未來具有決定性意義。
房間裡的大象:保單保險還是商業保險?
雖然被歸類為商業健康保險產品,但慧敏保險自誕生以來就具有濃厚的保單保險色彩。 2015年,原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印發《深圳市大病補充醫療保險試行辦法》,推出深圳市重大和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補充當地醫保參保人的重大疾病損失。 在此次舉措中,深圳推出了醫保賬戶扣除、違約保險、約定賠付率等多項開創性政策,也成為未來惠民保險眾多領先產品的參考藍圖。
在首家公司的大力支援下,深圳市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迅速擴大,2015年達到486萬人,第二年突破500萬人,2021年達到796萬人,佔當地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的48%。
與深圳如火如荼的“慧敏保險”相比,這項業務在全國範圍內的申請者很少,2015年到2019年的四年時間裡,只有南京、珠海、廣州、海南等地推出了慧敏保險產品,未能形成草原之火。 2020年以來,在車險全面改革壓力下,財產保險公司紛紛選擇短期健康保險作為業務增長的突破口,加上疫情影響下居民對健康護理的重視程度加高,惠民保險乘勢而上,2020年推出97款惠民保險產品,2022年共推出257款產品。
*:復旦大學“慧敏保險2023知識圖譜”。
同時,匯民保險也呈現出一些共性特徵,由於匯民保險產品“一城一保”的特點,受不同保單環境、經濟水平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匯民保險產品型別也開始分化。
有別於長期醫保、萬醫保,惠民保險定位於補償重大疾病支出,誕生之初就具有很強的普惠屬性,具有低**、低門檻、高保額的特點。 從保險金額來看,惠民保險產品金額逐年上公升,2022年保險金額超過200萬的惠民保險產品佔比將超過80%。
圖:匯民保險產品投保金額分布情況。 **湖南大學,《惠民保險產品研究藍皮書》。
除了這些共性之外,支援和參與的程度也成為推動惠民保險產品差異化的最重要因素。 從目前已知的各類扶持政策來看,從大到小的支援包括:**強制提公升納入下屬機構績效考核、**檔案支援、產品開發資料支援、開戶醫保賬戶支付、支援系統對接結算、**部門出席新聞發布會、**部門命名等。 地方**經常使用上述一種或多種方法進行支援。
在強力支援的另一面,還通過參與設定、保險覆蓋面、免賠額、約定賠付率等方式,提公升了惠民保險的普惠屬性,部分地方明確將其作為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工具。
圖:惠民保險的五種型別。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惠民保險模式將何去何從”。
對於治理最薄弱或純商業化的產品,雖然在定價、賠償等環節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度”,但由於惠民保險產品的統一定價,補償端向病體傾斜,導致健康人群逐步推出,承保年齡結構惡化,不得不通過提高價格來應對不斷上公升的薪酬成本和營銷成本, 這進一步導致健康群體和亞健康群體的退出,形成“死亡螺旋”。
湖南大學研究顯示,引導力最強的惠民保險產品,保險費率更高,年齡結構更健康,運營更穩定,而商業性更強的惠民保險在可持續性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 以浙江惠民保險系列產品為例,包括浙江力寶、匯曲寶、悅匯寶在內的多款產品的參與率均超過60%(湖南大學),投保人平均年齡不到50周歲,且已上線2期以上。 相比之下,商業惠民保險面臨保險費率低、投保人選擇逆向、可持續性差等問題。
圖:部分惠民保險參保率對比。 **湖南大學,《匯民保險產品研究藍皮書(2022)》。
“政策”供給不足
惠民保險經營業績差異化的背後,本質上是作為保單類保險,沒有得到足夠的保單支援。 從第一層來看,推廣惠民保險的初衷是彌補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的短板,增強居民面對重大疾病的抗風險能力。
從惠民保險覆蓋範圍來看,在連續經營的211個產品中,市級協調產品170個,佔比81%,省級協調產品41個,佔比19%。 出台檔案規範惠民保險產品的主要都是地方政府,各部委的話語權不大。
隨著惠民保險逐漸成長為“房間裡的大象”,監管機構不得不介入,為其設定界限和框架。 2021年2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於短期健康保險業務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短期健康保險快速發展,伴隨著定價基礎薄弱、任意停售、承保理賠不規範等問題。
6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城市定製化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將惠民保險定位為“城市定製化商業醫療保險”,要求惠民保險“遵循商業健康保險經營規律”,要求保險公司“對定製化醫療保險業務進行審慎評估並開展產品嚴格按照有關要求進行追溯工作”。
尷尬的是,雖然保險監管部門意識到慧敏保險純商業化運營面臨的風險和問題,但由於當地態度差異較大,醫保資料質量參差不齊,慧敏保險仍未獲得足夠的政策支援,尤其是醫保資料資源的支援。
目前,大多數商業匯民保險產品開發都無法獲得醫保資料支援,只能通過迭代進行優化,不同地區人口結構和疾病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很多商業匯民保險產品開發無異於“開盲盒”,操作只能一步乙個腳印。
此外,惠民保險承保的重大疾病週期較長,從發病到報案、理賠往往需要2-3年時間**,導致惠民保險業務出現長尾特徵,進一步增加了惠民保險業務的經營風險。
2022年1月,原銀保監會再次印發《關於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問題及建議的報告》,指出“城市定製醫療保險專案因投保人逆向選擇導致專案不可持續,容易造成虧損。 復旦大學發布的《匯民保險2023知識圖譜》顯示,2015年以來推出的284款產品中,已有73款產品退出市場,佔比25%。 在正常執行的211個產品中,3相以上(包括本個數量)為96個,佔比不足50%。 惠民保險的長期可持續經營面臨巨大挑戰。
多重利益的交織與再平衡
除了醫保部門、保險監管部門和保險公司外,經紀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第三方服務商也逐漸成為惠民保險運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惠閩保險快速發展的同時,多方利益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惠閩保險的保單走向。
資料**:國家健康保險局。
對於地方**和醫保部門,希望惠民保險在保持低**、低門檻、高保額的同時,擴大保障範圍,降低免賠額,多發揮大疾保險的補充保障功能,減輕醫保繳納壓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醫療保障水平。 事實上,一些地區已經將惠民保險作為政策工具,調整收入分配結構,防止人們因病返貧,促進共同富裕。 根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資料,我國職工醫保與居民醫保保障存在明顯失衡——職工醫保支出佔比低,保障水平高,而居民醫保支出佔比高,保障水平低, 兩個保護等級之間的差異達到16個百分點。
對於保險監管部門而言,雖然匯民保險的推廣提公升了群眾的保險意識,凸顯了保險的社會價值,但在大多數匯民保險定價基礎薄弱、續保率低、年齡結構惡化的陰影下,如何化解潛在風險,促進匯民保險健康可持續發展,是比較緊迫的問題。
一方面,他們希望通過惠民保險的推廣,緩解規模增速的下行壓力,另一方面,他們需要謹慎平衡與第一的關係——他們希望贏得更多的支援,但又不想為了留出更多的利潤空間,過多地干涉產品設計和理賠。
對於第三方服務公司來說,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確定的政策前景,再加上不需要承擔後續賠償的風險,他們更有可能採取一種短期行為:希望快速擴大市場份額,在惠民保險的蛋糕上盡可能地切分。 根據遠鑫維誠披露的資料,其在匯閩保險業務中提供的保險服務涵蓋理賠、產品開發、藥品福利管理、市場營銷等,並按保單數量或保費收取固定費用或固定百分比費用。
發展方向:加強保單保險定位,降低經營風險
目前,惠民保險面臨的最大困境是政策支援不足的風險——由於缺乏國家政策引導和支援,很多保險公司不得不利用商業保險的經營模式來經營保單型保險。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部門似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兩部門起草的草案並沒有按照慣例發給保險公司,而是直接徵求了地方政府的意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地方醫保部門可以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向保險公司提供醫療保險統計資料,用於保險責任認定和產品開發條件。
如果《徵求意見稿》的內容得以實現,可以大大減少地方政府對支援惠民保險專案的顧慮,推動惠民保險的商業模式向保單保險方向傾斜。 同時,在當地政府的介入下,匯民保險業務的運營門檻將進一步提高,匯民保險產品的賠付率、免賠額和承保範圍將更多地體現意願。
隨著參與程度的加深,匯閩保險在市場上的引導力將越來越強,匯閩保險產品的整體業務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將得到增強,其作為政策工具的功能將進一步加強。 對於匯閩保險產品的商業運營,由於保單型匯閩保險的擠壓,加上其商業模式與產品特性之間牢不可破的扭曲,如果不轉型或退出,將面臨生死考驗。
拍拍周圍烟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