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莫迪一直在修補製造業,但最終“印度製造”仍然沒有曙光。 印度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不但沒有上公升,反而一直在下降,從2015年的15%下降到2022年的13%。
其實,《印度製造》總是有故事的,但它只有乙個故事。 現在看來,印度製造業的故事是乙個永遠不會改變的“三件套”:龐大的人口、廉價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在這裡,“三件套”的核心是低人工成本; 然而,印度製造業的商業環境成本太高——外部封閉的控制成本、內部“保護”的資源錯配成本、僅靠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是無法彌補的。
因此,印度的經濟結構相當“先進”:印度是乙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但第三產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超過55%,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而且,印度的“服務業發展”不是近年來的“經濟轉型”,而是乙個長期現象。 印度服務業之所以能夠支撐印度經濟的一半,不僅是歷史文化因素,也是實際失誤。
印度的勞動力便宜,但勞動力質量低下,懶惰,我和很多外國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交談過,他們對印度人的懶惰印象深刻。 市場潛力巨大,但印度動不動就有殺豬盤,讓那些外企無路可歸。 它人口眾多,但沒有足夠的高階消費市場。
印度數字經濟產業呈現出兩天奇特的景象:一方面,印度軟體代工業務如火如荼,每年為印度賺取超過2000億美元的外匯,是印度外匯收入的支柱產業。 另一方面,擁有繁榮國際市場的印度IT產業在本國發展緩慢。
2022年,“印度網際網絡普及率超過50%”的訊息在各國成為新聞,評論員紛紛稱讚。 然而,同年,奈及利亞的網際網絡普及率達到了65%! 奈及利亞擁有2億人口,人均GDP剛剛超過2000美元,比印度低了一大截。
事實上,印度的網際網絡落後奈及利亞15%,與六個東南亞國家相比超過25%。 充其量,印度的數位化水平勉強越過及格線,這與印度作為“全球軟體工廠”的地位完全不相稱!
印度數字經濟產業之所以面臨“外強中強”的尷尬局面,根源在於保護主義、監管嚴密的老問題。
印度電信業受保護主義和行政控制的打擊最為嚴重:少數國有和國有股份的寡頭壟斷程度高,但自身技術水平和資金實力存在嚴重缺陷,效率是典型的“印度時代”。 因此,拉一線的傳統業務仍然不盡如人意,但在移動網際網絡革命面前卻顯得弱勢。
這麼多年過去了,也算是勉強“普及”了3G; 4G比例。
3、40%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西南五州中心城市; 至於5G,它仍然在紙面上。
印度電信公司在業務上無能,他們的能力都被用來坑外國公司。
英國跨國電信巨頭沃達豐在印度的神奇經歷,成為外資企業在印度的“標桿”——最終,沃達豐只能“將印度業務的大部分股份”交給國家,國營的印度電信將黯然接手並退出。
印度軟體代工行業在1990年代的迅速崛起並不是乙個奇蹟,而是其原始外包服務的乙個新分支。 畢竟,為跨洋投訴設定的第一條線路是天然網線,這是通訊基礎設施的優勢。
印度的短板是教育,即使按照印度官方能寫自己名字的標準,就算能寫自己的名字,印度人口的識字率也不過是一半。 幸運的是,印度的人口如此之多,以至於只有一半的會讀寫的人足以培養出一支程式碼農民大軍。 至於所謂的印度高等教育吸引軟體外包業務的優勢,其實是乙個非常典型的因果誤區。
要知道,早些年,印度的高等教育資源非常稀缺,1990年代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還不到5%,一點也不“高度發達”。
當時,一大批在印度以極其精英的方式培養起來的科技人才離開了海外,留在印度的,主要從事的是以**為首的“面子工程”。 因此,印度相當擅長擺弄火箭和衛星,但經濟部門的科技人才嚴重短缺。
一句話,不是印度的高等教育發展是為了吸引軟體外包,而是低端軟體代工廠的技術門檻不高,印度能做到。
高等教育在印度的普及是大量服務部門搬遷後經濟改善的結果。 隨著財政資源更加豐富,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作崗位不斷增長,印度有心和實力在高等教育上投入更多資源。
饒,印度也沒有所謂的高等教育優勢。 自2020年以來,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不到1億,佔總人口的不到8%,仍明顯低於中國的15%(印度高等教育中沒有大專和本科學歷的劃分,所謂“印度9%的人口本科及以上學歷, 高於中國的6%“,真是曲解統計口徑的烏龍)。
近年來,印度在網際網絡立法、個人資料保護、反壟斷、電子商務等方面緊隨歐洲步伐,體現了“立法權”和“監管權”的勇氣。 當然,這是印度對網際網絡產業的極大重視,但也是乙個不祥之兆——根據歷史經驗,印度高度重視、推動立法、頻頻出台政策、加強監管的所有產業部門,無一例外都被搞砸了!
* “關注”滋生了大量的利益集團,導致“有價值”的行業成為這些利益集團的食物或禁錮。
早年的軍工重工業,未來的典型產業,以及最近備受推崇的“印度製造”,都在印度高度重視的“愛的目光”中被燒毀和殘廢。
如果印度**真的能從一系列他們“高度重視”的失敗中吸取教訓,那麼他們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大力改善營商環境,而不是自信地扮演“工業之父”的角色。
其實,後發國家的經濟起步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只要少一點遏制,少一點干預,一點點陽光就會照耀。
乙個典型的例子是,一直被印度“忽視”的印度軟體代工行業,在短短十年內穩居全球第二,軟體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僅次於美國。
事實上,印度**在軟體產業崛起中扮演的最關鍵角色就是“不加亂”!
軟體代工業務的基礎設施投資要求較低,與既得利益集團基本沒有衝突,因此印度**監管機構對使用刀子不感興趣。 而且,軟體代工業務賺的是血汗錢,雖然規模大,但利潤率不高,所以印度稅務部門無意特別關注。
在印度軟體產業崛起的前十年,熱衷於監管立法的印度,在這一領域的立法記錄為零,這是對軟體產業發展的最大支撐!
僅作為“一對一”的對手,印度是弱者:在1960年代的戰爭中,印度被擊敗,尼赫魯沮喪地死去; 中國沒有處於最佳狀態,但與印度打交道並不難。
但在複雜的國際關係形勢下,印度卻是乙個極其難對付的敵人:與1961年的“瓷邂逅”類似,這次中印敵對發生在中國的外交困境之下,莫迪抓住機遇的能力確實堪稱高超。 與當時一樣,印度再次得到俄羅斯和美國的支援。
美國的支援主要是一種象徵性的姿態(其實美國在1960年代給予印度的所謂軍事援助,多半是裝備陳舊的象徵性材料,與蘇聯的積極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完全無與倫比),而真正有力的支援還是來自俄羅斯: 不僅給了印度從飛機飛彈到步槍的全套先進支援,還簽署了相互派遣部隊、**和軍用飛機的協議。
3000**士兵將駐紮在印度,這種貼心的服務......派遣**和隨行士兵
這是乙個非常危險的訊號:其實這就是印度的可怕之處,不擅長單挑,總能在你背後埋下殺戮陰謀!
印度本身就是西方為了對抗中國而故意存在的,不然以國內三億穆斯林,早就被西方資本劈成了十幾塊,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3000多億的人口是頭等大事,人權優勢低,再怎麼打, 你可以回到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