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年4月,高宗的長子高麗高宗代表父親進入蒙古王朝。
當時,蒙哥汗在南宋時期對賀州發動進攻,太子奉命前往四川會見蒙哥汗。 然而,同年7月,蒙哥汗在征戰南宋期間,病逝於四川賀州(今重慶)釣魚城。
在得知蒙哥汗的死訊後,高麗王子做出了乙個讓許多人感到驚訝的決定:他沒有立即返回中國,而是轉身去見蒙古的忽必烈汗。
這一決定對雙方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太子在汴梁迎接忽必烈,這讓忽必烈非常高興。 他認為這是“天意”,並大大讚揚了他。
他也看到了太子的決心,決定採取溫和的政策,使蒙古和高麗的關係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不久之後,高宗在高麗去世的訊息傳到了開平。
為了贏得諸侯的心,忽必烈決定改善他的亭子的待遇,並讓他成為高麗的新國王。 這一決定不僅沒有推動戰爭,反而讓高麗被蒙古人吞併,反映了中原王朝與鄰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的意圖。
回國後,他成為高麗國王,他的出現標誌著蒙古與高麗關係的改善,也為雙方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礎。
回到高麗後,他與首里大森一起前往開城視察舊都的建設情況。 忽必烈聽說兒子留在高麗西京,便派人催促元宗繼承王位,4月,元宗在江華島繼承皇位。
高麗元宗登基後,改變了高宗時期對抗蒙古的態度,兩國交往頻繁。 忽必烈對按照蒙古習俗剃光頭發採取了寬鬆的態度,不再強迫高麗國王親王朝,剃光頭發。
忽必烈即位後,以慷慨的態度向高麗下達了繼承新可汗王位的詔書,並要求元宗勸說農民和殘民,認為高麗出水出地,人民和平相處是一件好事。
同年6月,元宗派兒子永安公熙前往蒙古祝賀忽必烈即位,忽必烈要求永安公夫返回高麗三道詔書,其中一道說蒙古秋撤軍,依附的高麗人不要求剃光頭發穿胡衣服。
另一道詔書告訴高麗送國王的印章、虎符、衣服、劍、弓等。 高麗被蒙古人封為聖徒後,除了定期進貢外,朝中兩國的事務也受到蒙古人的干涉,朝中兩國的事務也受到干涉,朝中兩國的事務都要向蒙古人匯報。
1260年,高麗王改名禹,並派兒子進貢蒙古,蒙古也改名為禹。 隨後,王子回到了高麗。 然而,高麗在派遣使節前往蒙古時經常受到女真人的騷擾。
忽必烈平了阿里布格的叛亂後,派使者請元宗親自前往蒙古,並讓元宗召集商都的王公貴族慶祝勝利,讓元宗也參加。
高麗朝臣在這個問題上意見不一,大多數大臣都對蒙古人持懷疑態度。 不過,李軒勇認為元宗親王朝有利於兩國關係的友好,元宗採納了他的意見。
同年6月,元宗隨李讚永抵達蒙古,在上都會見忽必烈。 袁宗此行受到蒙古諸侯的好評,進一步促進了兩國關係的改善。
然而,當忽必烈要求高麗滿足他的徵兵、糧食援助、戶籍和屯田的要求時,李讚永向蒙古人解釋了高麗的困難,並禮貌地拒絕了蒙古人的要求。
元宗同意忽必烈汗的意見,蒙古人將從高麗撤軍,高麗遷出江華島三年。 儘管在元宗親王朝之後,兩國關係有所改善,但高麗朝臣在元宗親王朝問題上仍然存在意見分歧。
不過,李讚勇認為元宗親朝友情對兩國友誼具有重要意義,於是元宗最終決定親自前往蒙古。
原文:留在東京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敦促高麗遷都。 1259年9月樸天植返回高麗時,也派大批人前往高麗視察水陸民居情況。
李士才在蒙古時,洪扶遠之子洪察秋對忽必烈說:“高麗投降不是真的。 於是11月,李世才就來檢討準備上岸的情況。
此時,皇帝的兒子在高麗掌管政府,出於無奈,他不得不派兵開始在舊都開城建造宮殿。 1260年正月,高麗出生。
忽必烈指責高麗在吞併蒙古後未能履行其六項義務,包括出兵、助戰、送糧,並表示高麗遷出江華島是他對蒙古的真誠依戀。
忽必烈急於讓高麗搬出江華島,以便更好地履行這些義務。 此外,高麗內部對蒙古的態度和對遷都的分歧動搖了該計畫。
林炎等人反對遷都,企圖廢除元宗,立弟弟為王。 然而,林炎卻派郭如碧帶著元宗和新王的書信奔赴蒙古,以元宗的名義向忽必烈報告。
在從蒙古返回高麗的途中,他得知了這件事,並返回蒙古向忽必烈汗報告。 忽必烈汗派司鐸、司布華和李戈前往高麗了解情況,並對大臣們廢除元宗表示驚訝。
蒙古朝廷認為元宗沒有過錯,即使有,也應該由他們來決定,不允許擅自廢黜國王。 此外,蒙古朝廷警告林彥等人不要傷害元宗父子,他們必須詳細解釋廢黜國王的原因。
忽必烈汗派出3000名由太子率領的軍隊返回高麗解救國家。 與此同時,蒙古朝廷正在討論征服高麗的事情,有人主張趁機以日本的名義出兵,但也有人認為此時出兵不合適,應該等高麗方面表達意見後再考慮。
在元宗被廢黜的同時,崔譚等人率領高麗軍隊吞併了蒙古人,將高麗西京的以下60個城市置於蒙古人的管轄之下。 如果林彥等人不重新立元宗為王,蒙古將以武力干涉高麗內政。
無奈之下,林炎等人於11月重新立元宗為王,並讓他的兒子順安侯一劍國親自進入蒙古朝廷。 1270 年,高麗的元宗前往蒙古,但蒙古人只允許他的 400 名隨從與他會面。
蒙古朝廷認為林炎和蜀國的行為是對蒙古人的叛亂,但林炎的罪過是不可饒恕的,他可以被原諒,因為他任由授權大臣擺布。
據《元朝史》記載,元朝七年二月,高麗王王宇前來會見朝廷,領詔,要求王主和哥哥率軍進入高麗舊都,與多多爾、焦天一為王達魯花赤一起護送他回國。
同時,元宗下詔:“林彥廢了,罪不可饒。 安慶公書必須被原諒。 有可以行送行的人,就算還在黨內,也會恢復官職。 ”
不久之後,林彥死於抑鬱症。 同年6月,元宗和瀨光離開蒙古,於2月抵達東京。 5月,元派派鄭子熙、李奮熙回高麗,向鄉下通報忽必烈的命令。
然而,林彥的兒子林偉茂拒絕執行命令,導致宋松禮、洪文熙等人從錢都派殺死了林偉茂。 此事後,高麗武士政權終於走到了盡頭,阻礙遷都的諸侯勢力崩潰了。
一方面與元宗被林言廢黜,在蒙古人的干預下復辟有關,另一方面,元宗可能已經意識到,蒙古人滅掉南宋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從當時的政治走勢來看,元宗需要依靠蒙古國的保護,防止權臣專橫控制政府的事件再次發生。 於是,他按照蒙古人的意願搬出了江華島,回到了舊都開城。
在忽必烈的時代,蒙古人的願望在幾代可汗和幾十年的征服之後沒有實現,現在沒有使用武力就實現了。 同年,蒙古人將高麗的西京改名為東寧,任命卓丹為總督,並派大華赤監督。
蒙古人在高麗建立了東寧省,統治著包括西京在內的 54 座城堡和世海道的 6 座城堡。 事實上,所有 60 座城市都被元朝占領,從而縮小了高麗的領土範圍。
因此,東北地區東寧府和雙城知府的存在,使得高麗東西兩面都失去了北方的前哨,同時又無法擺脫對袁國的徹底壓制。
在此背景下,高麗華沙島的駐軍反對遷都,引發了叛亂。 三別是高麗時期的一支特殊部隊,類似於御林軍,由左別、右別、真義軍組成。
1270年5月,元宗遷回舊都後,派金之帝到江華島解散三別抄襲,引起三別叛亂,林彥雨黨裴仲孫領導三別叛亂。
6月,裴仲孫等人扶持永寧宮嬌的大哥成化侯温為王,立偽**。
裴忠孫率軍南下,占領鎮島作為根據地,繼續入侵周邊的州縣。 在高麗派金方慶討伐叛軍的同時,他也派人向蒙古報告叛亂,蒙古派兵與高麗聯手。
袁宗派沈思姬前往全羅道打敗叛軍,沈思姬得知叛軍登陸後逃回京城,開京的屯天軍蒙古統帥阿海和高麗金方京率兵追擊叛軍,但阿海率領的兵力過多,沒有取得勝利。
於是忽必烈廢黜了阿海,命令洪察秋率領高麗軍隊進軍珍島。 忽必烈命令苦都大兒向高麗林岩殘餘勢力下詔,但叛軍想得到全羅道,然後將其從屬於蒙古人。
蒙古人不同意,但對叛軍的法令沒有成功。 洪察秋要求與胡林遲、王國昌一起攻打鎮島,忽必烈汗同意,命令習、雍率領高麗軍隊從遼東共同攻克。
高麗元宗命令金方慶和蒙古元帥新都與珍島的叛軍作戰,終於在5月突破了珍島,俘虜了1萬多名男女,殺死了偽王成化侯温,裴仲善戰死,金同京率領殘餘部隊逃往高麗南部的淡那島。
1272年3月,高麗派使者前往濟州島的叛軍,但金同貞拒絕投降,繼續在全羅道等地掠奪糧食。 12月,洪察秋前往蒙古要求忽必烈作決定,忽必烈命令洪察秋擔任高麗軍元帥,隨新都前往濟州島打敗叛軍。
1272年3月至1273年正月,叛軍入侵惠寧縣、大浦等地搶劫物資,1273年2月,中國軍隊行軍營元帥金方慶率領800名精銳騎兵進攻塔姆納叛軍。
忽必烈回應了元宗的要求,減少紅察丘部落,以安撫遠處的三族。 4月,蒙古-高麗聯軍突破濟州市,金同京逃亡,三別投降。
叛亂被平息後,蒙古人在塔姆納島設立了徵兵師和邊防軍,兩國之間再也沒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