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認知中,對於科研工作,無論是學術帶頭人還是專案主持人,都應該站在研究的第一線,或者帶領乙個團隊一起做研究,自己動手。 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科研專案的申請者申請專案,然後向不同的人群發放合同,只是跟蹤進度,類似於建築行業的專案管理或承包商。 人們稱這種現象為“科研承包人”、“科研經紀人”、“科研專案經理”。
據業內人士介紹,科研分包已逐步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從專案申請到具體實驗計畫,從實驗到資料分析,從專案資料整理到最終報告,都有第三方服務,但最終結果是專案負責人,其他具體研究人員只是賺取一些經費的“科研工作者”。
那麼,為什麼有些教授和教師願意成為“科研工作者”呢? 原因無言以對。 在申請科研專案時,有些單位很容易,而另一些單位則非常困難。 就高校而言,名校明星的話題軟化,一般高校的老師很難找到問題。 問題在於資金。 為了獲得經費,有些人“願意”為別人工作,這也是科研生態中的一種狀態。
有人說科研外包可以提高效率、省錢,或者促進科研合作和協作研究,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是大課題,就分成幾個小課題,組織幾個小組解決關鍵問題,大家一起申請專案,然後按照分工進行研究,自然是科研合作和聯合研究。 科研外包則不然,專案負責人只是申請專案,將研究任務承包給別人,成為掌櫃,最後拿到科研成果。
長期以來,這種現象一直是人們談論的話題。 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171個新的中文詞彙,其中“科研承包人”就是其中之一,可見其長期存在和廣泛流行。 根據有關規定,不得分包或違反規定分包研究任務。 這表明不允許將科學研究外包。
那麼,誰在外包研究專案呢? 知情人士表示,院長、校長、院士等“身居高位”的人,很容易利用自己的聲望和人脈“接專案”“接課題”,然後轉手,成為“科研經紀人”。 其實,行政崗位的人事務繁忙,很難有時間親自學習,所以只能分配研究任務,成為研究專案的行政帶頭人。
在高校裡,有些導師其實是脫離了科研的一線,他們只分配任務,研究生什麼都做,所以很多研究生都稱自己的導師為“老闆”。 這些“老闆”從各個方面拿到專案後,將研究工作分成幾個部分,分配給學生學習,結果公布後再到相關機構或企業領取報酬。 現在的一些科研工作確實是一門生意。
“科研承包人”現象的存在,除了造成科研經費的浪費外,主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關鍵技術的突破,嚴重危害了科技的進步。
科研創新是乙個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循序漸進的過程。 然而,“科研承包人”遠離具體的科研工作,無法及時感知其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難以把握前沿問題,導致科研處於低水平迴圈。 在這種情況下,將研究課題分包給他人,其實是敷衍了事,而不是質量。
科研承包人之所以“敢於將科研任務外包,不擔心最終驗收,是因為他們不僅是名義上的科研運動員,而且是事實上的科研驗收裁判”。 雖然一些明星主持的話題科技含量低,創新少,但接受效果往往“碩果累累”。這是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文科專案,難以客觀接受,圈內無人接受。
“科研承包人”是科研專案的壟斷者,一些很有創新精神的人可以依附於“科研承包人”,為他們工作,或者他們看著科研專案嘆息,沒有立足之地。 這樣一來,學術創新的生命力就被無情地扼殺了。
有人舉報某“國家社會科學**重大專項委託專案”學術專著存在諸多錯誤和遺漏,經權威機構查證,發現相關課題存在質量問題的,已撤銷並終止,已收回已撥出經費,主辦單位5年內不得申報或參與申報專案, 這實際上是將科研任務“分包”的結果。
針對這一現象,今年某地兩會上,有代表提出,要減少科研領域的“承包人”現象,大專案第一負責人不宜擔任兼職行政職務,如某所大學或大學的校長或副校長, 從而確保科研投入的有效利用,避免濫用權力謀取私利。
事實上,這還不夠。 即使不擔任行政職務,一些知名人士也可以成為“科研承包人”,專門申報科研專案,然後將具體研究分包給自己的學生、同事、同行,甚至是那些有興趣從中賺錢的人。
要解決“科研承包人”的問題,就要從科研專案的申請、審批和監督開始,這樣才能保證專案的主申請人也是專案的主要研究者,而且是自始至終。 擔任行政職務、在公司兼職、有其他專案、年事較大或因身體原因不能從事科研的應聘者,應取消資格。 如發現研究任務分包給其他機構,由專案本身負責的,應立即終止專案,收回經費,追究責任,列入科研專案申報黑名單。
網友們,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為百家《生命透鏡》原創、首發,不允許攜帶; 此帳戶不設定同名帳戶或其他帳戶 **; 文章中的資訊來自網路,如有問題請聯絡刪除)。
檢視文章(您可以在此號碼的主頁上搜尋和閱讀):
這八所學校都是由“高校+科研院所”合併而成,你最看好哪乙個發展前景。
社會科研實力前10名:北京大學第四,福武大學前三名,浙清大學上公升,第一。
來自19所名校的42人獲得科研經費,最高2500萬,青北省學生人數最多。
5個雙非10個“雙一流”:科研經費超過10億,天津大學高達42億。
中國泛基因**譜:最高科研成果或最高國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