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作為歐盟部長,她的言行代表了歐盟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盡量保持中立,不落入口中。 然而,馮德萊恩卻反其道而行之,只要看到美國,就一定會“搖尾巴求饒”,每當提到中國,她一定會“咬牙切齒”。在馮德萊恩看來,任何帶有“中國”字樣的東西都是威脅性的。
馮德萊恩對中國的“去風險化”政策一直是乙個,儘管我們不知道馮德萊恩是如何無中生有地創造一些東西並去風險的。
但在去年年初,馮德萊恩確實推出了全面、系統的去風險戰略,馮德萊恩提出了一整套規避風險的方案,主要是審查外商投資和控制出口,雖然說不是針對中國,但實際上很明顯,它想用美國來對付中國。
然而,這項政策已經實施了將近一年,主要成員國尚未完全支援,因此很可能會陷入困境。 為什麼會擱淺? 主要原因是馮德萊恩此舉的時機根本不對,而歐洲現在正面臨民粹主義的挑戰,因此布魯塞爾的嘮叨可能會火上澆油,即使是在中國。
政治整體上是向右傾的,現在最重要的是推動一系列環保政策。 而考慮到川普可能再次上台,歐洲也在採取防範措施,不想再次與中國打一場**戰爭。 所有這些因素使馮德萊恩的新政策顯得不合時宜。
更關鍵的是,德國和法國在對華經濟和貿易政策上幾乎相互矛盾,這反映了歐盟面臨的更大問題。
例如,歐盟此前曾對中國電動汽車公司進行過反傾銷調查,以中國接受最優秀的補貼為由,故意想搶走歐洲車企的飯碗。 咱們先不說這個理由有沒有道理,但歐盟已經發聲了,德國和法國作為成員國也必須齊聲發聲。
但事實是,德國和法國一直唱著相反的歌,之前德國的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德國慕尼黑車展上搶走了德國車企的風頭,本以為德國對歐盟對中國進行反傾銷會雙手同意,但德國一直在為中國說話, 說歐盟是明顯的保護主義行為。
然而,法國不同,在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尚未寫稿的情況下,法國已經開始向馮德萊恩施加壓力,要求其盡快展開調查,還特意推出了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補貼政策。
法國和德國不和,這實際上動搖了歐洲的基礎。
要知道,法德合作一直是歐洲團結的基礎,法國主導政治,德國支援經濟。 但是,如果政治和經濟之間的關係出現不平衡,那麼這種雙重領導結構就會崩潰。
歐盟與成員國之間的關係也存在爭議。 歐盟是代表其成員國的聲音,還是乙個超越國家的組織? 歐盟政策與成員國主權的關係一直是歐盟面臨的難題。 例如,歐盟最高法院和波蘭憲法法院之間的衝突,以及馮德萊恩的風險規避政策和成員國的經濟主權,都是突出的問題。
歐盟的問題不僅僅這些,事實上,馮德萊恩的政策一直存在爭議,事實上,很多歐盟成員國都不願意硬碰硬地面對中國,很多**國家已經意識到,如果盲目地向中國扔大石頭,最終只會傷到自己。
在光伏領域,歐洲廠商現在已經沒有多餘的能源來與中國競爭,歐盟也一直拼命築起防護圍欄,但由於環境阻力而一直無法落實。 另一方面,在中國,光伏電池板的成本在中國較低,但在歐洲,能源正在上漲,壓力巨大。
此外,我國可再生能源超級煤電裝機容量已超過煤電,中國能源**下滑向好,而歐洲卻沒有跟上劣勢,法國核能覆蓋率高,德國陷入轉型,歐洲在這種局面下難以駕馭,似乎什麼都做不了。
歐盟現在在很多方面都呈現出夕陽的趨勢,再加上中國強勢加入,很多過去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盲目築起防護罩只能治標不治本,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