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明清時期的皇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如今,紫禁城已經成為全世界遊客觀賞的旅遊勝地,人們不禁驚嘆於紫禁城的巨集偉,同時也有很多疑問。 例如,紫禁城建成時的木材是從哪裡來的? 幾百年後,為什麼木頭仍然完好無損,不腐爛?
要理解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從紫禁城的建設者說起。
明初,燕王朱棣駐守北平府,是朱元璋之子,排名第四。
朱棣野心勃勃,在荊境之戰後,他當上了皇帝,立了北京為伴都,開始在北京建造皇宮,這就是紫禁城的由來。
其實北京的紫禁城並不是第乙個建成的,它的風格是以南京紫禁城為藍本的,包括紫禁城也是以南京紫禁城為藍本的。
隨著北京故宮的逐步完善,朱棣開始遷都,從此北京故宮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永樂十八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
從那時起,明清兩朝的皇帝一直住在紫禁城,直到持續了近500年的辛亥革命。
這座皇宮雖然雕琢華麗,但卻是在人力物力耗盡的情況下建造的,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紫禁城建造時使用的材料,非常耐用,這些都不是普通的木頭,而是精挑細選的結果。
那麼這些木材是從哪裡來的呢? 為什麼它能存活數百年而不腐爛? 過去是淒美的。
據史料記載,北京是朱棣軍隊的起點,又被譽為“龍興之地”,因此紫禁城的建設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首先,朱棣派了許多朝廷官員到全國各地旅行。
凡是木材豐富的地方,他們都接到皇帝的旨意,準備進行大規模的木材開採,負責收集和運輸,特別是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的原始森林。
當時主要選擇的木材主要是楠木和杉木,因為這兩種木材都以硬度和耐腐蝕性著稱,尤其是南木最好的金絲楠木更是木材中的瑰寶。
不過,這種樹往往生長在深山深水之中,環境惡劣,所以不容易砍伐,所以為了奉承皇帝,當地政府大範圍徵召入山砍柴,據說數量高達數十萬。
要知道,在古代,沒有道路,山里也沒有現代輔助裝置,所以基本上是靠人力砍伐,所以收集材料的工作極其困難。
當時,樹木是用土壤方法砍伐的,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得到乙個好的成品原木。 不僅如此,這些伐木工人還暴露在狼、虎、豹和毒蟲瘟疫中。
因為這些艱辛,很多人進了山,再也沒有回來。
據《明史》記載,“千人進山,五百人出山,喪可知。 這可見當時的悲慘處境,也能見證底層人民的苦澀和無助。
不過,朱棣並不顧及百姓的苦難,為了盡快建宮,他派了一位能幹的**負責運輸,從全國各地砍伐的木材不斷運到京城。
這項工作持續了幾年,砍伐的木材數量遠遠超過了要求的數量。
在此基礎上,朱棣還召集了來自四湖四海的技藝精湛的工匠,篩選篩選,挑選篩選,最終挑選出最好的木材,據說當時的楠木樹齡已有100多年。
有了這些木材,紫禁城的建設終於在1406年開始,這項工作歷時14年,終於在1420年完成。
其實,木頭只是基礎,紫禁城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經受風霜,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紫禁城已經建了600多年,很多中外遊客都想知道為什麼紫禁城的木頭不腐爛。
中國有句老話:“人讓事情發生,天上說。”
用於建造紫禁城的木材由天然來源製成,是首選材料。 木材堅硬且不易腐爛,但絕不會腐爛,如果不加以保護,即使是最好的木材也無濟於事。
因此,除了材料本身的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首先是地理環境,北京與南方不同,這裡的冬季寒冷乾燥,夏季很少炎熱潮濕,而且由於氣候原因,北京的白蟻數量稀少,所以木結構建築不容易被破壞。
如果仔細觀察,還可以發現紫禁城的外牆和內牆有很多孔隙,這也是延長木材壽命的重要因素。
在現代,全球變暖已經威脅到紫禁城等古建築,但幸運的是,今天的技術已經足夠先進,可以彌補氣候變化的影響。
其次,木結構建築非常怕水。
許多古建築經常被浸泡在重水中後被摧毀。 但數百年來,紫禁城一直一如既往地安全,這要歸功於最初的建造者。
眾所周知,紫禁城北高南低,形成了一定的排水坡度。
紫禁城的宮殿屋頂都是陡峭而平緩的,這樣雨水就可以快速排下來。
此外,宮殿中的大型建築往往建在高台上,地基豎立在地面上,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水和濕氣。
最後,戰爭是對古建築的最大威脅,很多建築在戰爭中被摧毀,但紫禁城有自己的特色。
殊不知,明朝被李自成滅了,吳三桂氣得滿臉通紅,領著清軍進關,李自成無力反抗。
清人進入紫禁城,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亂破壞,清朝對紫禁城進行了數次修繕,長達200多年。 直到辛亥革命,末代皇帝溥儀也和平退位,也正因為如此,紫禁城得以避免戰爭,倖存至今。
綜上所述,紫禁城的木結構建築一直儲存至今,雖然木材極好,但更多的是人為的保護和上帝的眷顧。
古人寫詩:“曰秦漢經絡,宮中千間房均用土砌”,表現了歷史的殘酷,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歷史既殘酷,有時又仁慈。
紫禁城可以長久不衰,這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們同時代人的運氣,從這座巨集偉的宮殿中,我們可以隱約想象過去的繁榮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