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集《亮劍》的最後一集,是一所軍校的畢業報到。 山西省西北部“鐵三角”的丁偉和李雲龍全出手,孔傑沒能出國。 李雲龍的匯報雖然出現在大結局中,但更多的是回應主體的“亮劍氣”,大家都不是很感興趣。 丁偉的報道則不同,原著作者給了他穿越時代的視角,並藉著大結局的機會,提出了未來中國領土防禦的核心問題——蘇聯的威脅。
在電視劇集中,丁偉、李雲龍等人參加軍校訓練的背景,按照時間線,大約發生在五十年代中期,大約在1953年左右。 這個情節與真實歷史基本一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出於軍隊正規化和現代化的考慮,解放軍在南京建立了一所軍事學院,許多高階將領都曾就讀於此。 軍校始建於1950年下半年,1951年初成立,下設戰役系、戰爭史系、高階速成課程、高階函授課程、政治速遞課程、基礎系等。 它建在大軍區一級,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西南軍政委原主席***同志擔任主席、政委。 南京軍校未來的發展十分坎坷,經歷了多次拆分重組。 1985年底,原南京軍事學院的一部分成為新成立的國防大學的一部分。
在軍校成立之初,**元帥聘請了一批原國民黨高階將領擔任教官。 這種歷史淵源也體現在電視劇集《亮劍》中,那就是大家熟悉的臨時第七師司令員常奈,是一位超常老師。 一般認為,常乃超的原型是國民黨第十一師師長王元志。 黃埔軍校六期畢業生王將軍在淮海戰役中與軍團司令黃偉一起被俘。 南京軍校成立之初,王元志被任命為教師,卻在課堂上被鍾偉(李雲龍的原型之一)當眾嘲笑。 不過,與功勳林的同僚相比,王元志的經歷可謂是開闊,五十年代他在軍校服役了很長時間,還被授予了中校研究員的稱號。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說丁偉的報道。 丁偉的報告分為三個部分:1、對社會主義大家庭分離的必然性進行剖析; 2.分析台灣、美國、日本、蘇聯的四個主要假想敵; 3.分析對蘇戰爭的軍事計畫。 從純粹的軍事角度來看,我不會談論第一部分。
主要的假想敵部分,丁偉是這樣解釋的:
台灣國民黨軍隊早就被嚇得魂飛魄散,還在戰戰兢兢地保護自己。
美國不會輕易因為國家制度而捲入一場大戰,而中美兩國剛剛在朝鮮簽署了“停戰協定”,短期內的直接威脅暫時解除。
日本的國防工業在二戰中被徹底摧毀,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恢復。
放眼周邊地區,能夠對中國國防和安全構成直接威脅的國家只有乙個,那就是蘇聯的老大哥。
我們不知道真實史上有沒有丁偉這樣的“前瞻”,但在電視劇集的語境下,1953-1957年其實是中蘇關係最好的時期,這個時候有人提出這樣“離經叛道”的意見並不容易。
在戰鬥軍事計畫的第三部分,丁大志推斷了可能的戰爭陰謀。
蘇聯對中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有很多選擇,前進的路線也很多,比如西北、內蒙古、東北等。
在中間方向,從中蒙邊境到北京只有兩條山脈:第一條是張家口-巴上線,第二條是八達嶺,非常適合蘇聯的大規模裝甲集束突擊。
在東路方向,中國東北地區位置突出,容易受到來自北、西、東三面的聯合攻擊。
面對這樣的不利局面,丁偉給出了兩個主要方案:
1.在東北建立永久性防禦工事;
2、全力攻防,採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策略,派出精幹的部隊闖入蘇聯領土,切斷西伯利亞大鐵路。
在1945年對日“八月風暴”前夕,西伯利亞大鐵路在晝夜不停地運送物資、人員和裝置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物流的角度來看,西伯利亞大鐵路確實是蘇聯遠東地區的命脈。
一方面,這條鐵路綿延數千里,所以不可能到處部署吧?
另一方面,整個蘇聯遠東地區都由這條鐵路連線起來,百萬軍隊的供應都指望在這條鐵路上。
在電視劇集《亮劍》中,當丁偉提出將戰爭燒入蘇聯境內,切斷西伯利亞大鐵路時,在場的軍校領導打斷了他的講話,說他的想法“非常危險”。
不過,經過私下勸說,丁偉的**終於順利通過,被存檔了。
歷史有時真的很好笑,很容易做出一句諺語。
在1969年中蘇關係達到頂峰時,蘇聯確實在丁偉的講話中擺出一副姿態
在西路的新疆方向,蘇聯軍隊計畫用精銳部隊切斷河西走廊 - 在8月1969的鐵列克提衝突中,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提議將新疆地區作為關鍵突破口。
在中路方向,蘇紅軍在中蒙邊境部署了部隊,考慮到內蒙古草原防守起來沒有危險,解放軍不得不放棄在內蒙古高原地區與蘇軍的決戰,而是將兵力集中在從大同-張家口到長城八達嶺的一線上, 依靠綿延100多公里的山地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