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短博主發文稱“質疑短期教學已成一門生意”,引發熱議。 調查發現,這種旅遊教學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鏈,大部分行程在一周左右,報名費從1000元到10000元不等,地點不僅是國外度假的熱門地區,也是國內落後偏遠的山區,而且大部分形式都是以公益教育的形式開展的, 動物保護、環境關懷等志願服務。一些針對貧困地區的志願者教學專案不僅規劃了日常活動的時間和地點,而且遊玩體驗的時間比教學時間更長,密集的行程與旅行社的團體出發通知書格式相同。
從這種旅遊教學應用的普及程度可以看出,通過志願者教學經驗,提高未來成功概率或出國留學,是很多中學生和大學生的現實訴求。 但是,這種頭上戴著公益帽的志願者教學,實際上具有很強的功利性,背離了志願者教學活動的初衷,使志願者教學活動形式化,應及時規範。
教學是一種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援地區的教育質量,縮小地區間的教育差距,關係到教育公平、學生利益和地區教育的未來發展。 真正的教師往往選擇在貧困落後地區的學校任教,希望用豐富的教學經驗幫助求知慾強的孩子,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同時,志願者教學活動也讓志願者了解國情和民情,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個人意志。
然而,當志願服務成為一項業務時,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旅遊志願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往往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正常教學的系統化和連貫性。 旅遊教學的參與者大多可能是具有各種功利心態的學生,他們中的一些人為了給自己增加學分,以便成功地評估和保護他們的研究; 有的是為了在簡歷上增加一些亮點,在申請公升學或出國留學時獲得好處; 有些人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
這些群體往往不是真正的公益志願者,他們可能沒有教學經驗和資歷,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缺乏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教學水平低。 這種志願者教學方式,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多大幫助,還干擾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偏離了志願者教學活動的目的。 因此,當務之急是認識到旅遊教育帶來的危害,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及時規範。
建立強大的制度“防火牆”。 制定明確的志願者教學管理辦法和規則,細化志願者教學活動的定義、模式型別、資金用途、志願者選拔等方面。 設立志願者教育專門監督機構,加強對志願者教育組織和專案的審查監督,加大監管力度。 對那些目的不純、無視教育質量的志願教學專案,堅決予以糾正。 完善志願者登記制度,要求志願者教學機構和教師在指定平台上登記資訊,讓社會更好地了解志願服務情況。 堵塞未註冊的志願教學組織和教育工作者,防止非法組織和個人參與志願教學活動。
加強對“緊縮口訣”的監管。 鼓勵公民、**等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組織的監督,並設定舉報渠道。 建立教學機構信用評級體系,對經常被負面評價的組織實施相應的懲戒措施。 提高志願者教育組織的透明度,要求其定期發布專案實施計畫、預算、實施情況等資訊,確保公眾了解志願者教學活動的真實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和評價。
經常想到“免疫針”。 加強對學生及其家長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對旅遊教學活動的認識,實現教學支援的真正目的。 在學校和社群開展志願者教學活動,組織座談會,邀請參加過志願者教學的志願者分享經驗,形成積極的示範效應。
完善制度,注重細節,旅遊教學可以摒棄手續,回歸教學活動的初衷,讓更多關心教育的組織和群眾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促進教學支援的長期常態化,將知識傳遞和奉獻給貧困地區兒童,為貧困地區的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金為民,中國教育科學院德育與學校黨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