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乙個14歲的天才男孩通過了“國家考試”,被莫爾布倫修道院錄取。
因為承受不了學校應試教育的摧殘,只在校就讀了一年,並試圖擺脫學校的控制,擅自離校,後來被學校開除。
為此,他陷入了抑鬱,無法自拔,數次自殺未遂。 後來,他的父母不得不服從他的意志,不再強迫他上學。
這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的童年經歷。
1906年,黑塞根據這段悲慘的過去寫下了自傳體**《車輪下》,用主人公漢斯的悲慘命運,指責應試教育對人的毒害。
本書出版100多年,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創新實踐層出不窮,但今天的教育觀念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01 不要試圖計畫孩子的生活
漢斯出生在乙個小鎮,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但他天賦異稟,勤奮好學,被周圍的人視為神童。
漢斯的父親是個小商人,愛錢,但也是乙個守法和有點虛榮心的人。
然而,他為有乙個在學校總是得分第一的兒子而感到自豪,這讓他感到非常自豪。
他和身邊的其他父母一樣,希望漢斯能成為一條龍,很早就規劃好了漢斯未來的發展道路,就是希望漢斯通過年度國考,考入莫爾布隆神學院,然後去圖賓根的神學院深造,最後成為一名神父或大學教師。
作為鎮上唯一乙個拿到國考門票的人,漢斯每天高強度的學習讓他喘不過氣來。
白天,學校輪流學習希臘語、拉丁語、宗教、數學等科目; 晚上,父親安排他繼續晚上學習,學習到凌晨是常態,每天漫長的學習時間讓他苦不堪言; 即使在沒有課的週末,他也被安排在戶外學習,這讓他感到疲憊不堪。
至此,無憂無慮的童年成了他遙不可及的夢想。
他沒有朋友,沒有娛樂,只有備考的焦慮、考試的煩惱和學習佔據了他所有的時間。
在考場休息時,乙個男孩和他討論,如果他沒有被錄取,他是否會去大學預科。 漢斯回答說他不知道,男孩說他會去。 這次談話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回到家後,他問父親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這讓他感到絕望,原來“有一條來自古華山的路”,父親心裡沒有這樣的選擇。
幸運的是,他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然後開始了悠閒的假期生活。
然而,快樂的假期生活開始沒多久,老師和父親就怕他在起跑線上輸了,就讓他提前學習相關知識。 就這樣,期盼已久的假期又被學習佔據了,漢斯非常失望。
當神學院開辦時,漢斯結識了赫恩,赫恩在他身上看到了另一種生活,在他的影響下,他沒有遵循父親為他規劃的路線,這導致了輟學的結局。
面對輟學回家後無所事事的漢斯,父親極為失望,他沒有向漢斯詢問自己未來的計畫,而是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漢斯做鉗工。
面對學徒的枯燥生活,漢斯傷心欲絕。
在一次與朋友的聚會上,他喝得酩酊大醉,在回家的路上,他掉進了河裡淹死了。
漢斯的人生規劃是父親安排的,看似前途一帆風順,卻以悲劇收場。
我們有多少父母像漢斯的父親一樣,孩子一出生,他就為他設計了一條美好的未來道路,從入學、公升學、工作、出國,從買房、買車到結婚、生孩子,都做好了未雨綢繆的準備, 預先出資,甚至親自上陣,覺得只有這樣,才是履行父母的責任。
但漢斯的命運再次告訴我們父母無法決定孩子的未來。
父母生的是孩子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成全父母、榮耀父母或實現父母沒有實現的夢想,父母不應該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工具,而應該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
02 不要試圖養育聽話的孩子
小時候,漢斯和其他孩子一樣,喜歡游泳、喂兔子、騎水車、釣魚,但這些愛好都被父親以學習的名義完全剝奪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習。
漢斯是個聽話的孩子,父親吩咐他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從來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哪怕是不講道理的。
他像一台學習機器一樣生活,每天不斷地將知識灌輸到他的腦海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出現了精神過度緊張和經常頭痛的情況。
考試前夕,一向端莊的校長與他的性格相反,允許他休息一天,並建議他晚上出去散步乙個小時,但要回去安然入睡。
漢斯對校長突然的關心而不是通常的告誡感到驚訝,當他走出校門時,他看著外面美麗的世界,彷彿從未見過。
站在熙熙攘攘的廣場上,他的眼睛在看著外面的風景,但他的腦海裡卻在回想乙個希臘動詞的變位。
這個可憐的小子不敢隨時放鬆學習的弦,他自己也認為這是備考的完美狀態。
考試結束後,他的父親問他過得怎麼樣,漢斯怯生生地說:“我做得很糟糕。
他父親的臉色陰沉,他說:“你為什麼不小心點? 你為什麼不調整你的心態? ”
面對父親的咒罵,漢斯沉默不語,不敢反抗,也不敢主動和父親交流。
進入神學院後,他終於擺脫了父親的控制,以為自己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大學生活。
但枯燥的學習內容和僵化的管理制度給了他一把錘子,再加上他從小養成的聽話性格,在人際交往方面面臨嚴重的問題。
同學們紛紛加入各種社團,但漢斯依舊只盯著學習,他沒有主動參加校園活動,哈默想和他做朋友,但他選擇了拒絕。 因為在他的心裡,他必須與一切阻礙他學習的東西劃清界限。
在同學們的眼中,他成了書。
童話王鄭元傑曾說過:
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大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必須聽話。 因為我覺得培養孩子聽話不是培養奴隸嗎?
“服從”不應該成為父母教育的目的,一味地讓孩子聽話不符合孩子成長的規律,教育的本質是發現和引導,不是把孩子培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而是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成長空間。
03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的生活
在神學院裡,海耶恩是乙個見多識廣的學生,喜歡詩歌,口才好,口才好,比同齡人成熟一點,而且很有主見,把事情看得很中肯。
他討厭課堂上的學習內容,覺得花乙個小時學兩句詩,乙個字乙個字地慢慢咀嚼,反覆炒,對生活毫無用處。
他懂得用詩意和野心,在想象的世界裡為自己構建另一種生活。
這樣乙個機智、桀驁不馴、憤世嫉俗的人給漢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盧修斯的同學因為長期佔據鋼琴室而拒絕讓座,海爾恩不習慣,於是一腳踹翻樂譜架,架子不小心砸到了盧修斯的臉上。 盧修斯大驚小怪,惡人先告上法庭,並向校長報告了此事。
結果,赫恩受到了學校的嚴厲管教,而當時還是好朋友的漢斯也不敢支援他,更不敢和他交往。
後來,一位同學的意外死亡讓漢斯意識到,他對友誼的不忠對海爾恩造成了傷害。
內心的動盪讓他決定正視自己的錯誤,真誠地向海爾恩道歉,並最終換取海爾恩的原諒。
兩人和解,在校園裡引起了巨大的騷動,但兩人卻不予理睬,經常一起散步聊天。 他們成了校園裡的異類,其他同學故意與他們保持距離。
因為,在老師們眼裡,赫恩完全是乙個墮落的、沒有上進心的、愛惹事的、“壞學生”。
老師們驚訝地看到漢斯從乙個模範學生變成了乙個陷入困境的少年,認為這對赫恩來說是乙個負面影響。
於是,他們紛紛與漢斯交談,勸他不要和海爾恩交往,做乙個普通的學生; 當他的父親得知這個訊息時,他寫了一封又一封的信,敦促他與赫恩斷絕友誼; 校長甚至禁止海爾恩和漢斯走路。
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擋兩個少年之間的簡單互動,他們選擇了無視。
在赫恩的影響下,漢斯逐漸發現,人生不僅僅是學習和分數,更是乙個人自己的人生追求。
後來,海爾納最終選擇了輟學,因為他無法忍受學校的管理制度。
海耶恩離開後,漢斯的學習成績不出所料地退步了。 他經常頭痛,無法集中注意力,校醫只好勸學校回家休養。
誰知道,這次離開,他將永遠無法回到學校,他將被學校開除。
在老師和父親的心目中,他們禁止漢斯與海耶恩交往的出發點是為了漢斯的利益,他們以粗魯的方式干涉了漢斯的私生活。
然而,他們從來沒有真正想知道漢斯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是否值得交往,以及漢斯本人的想法。 只要學習成績好,至於他的喜怒哀樂,人際交往,興趣愛好,心理感受,這些都不重要,可以忽略不計。
這是父母最常犯的錯誤。
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價值判斷。 父母不應該過多地干涉他們的生活,而只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像父母一樣不一定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04 結論
像漢斯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
他們懷揣著父母從小就未能實現的夢想長大,並以父母期望的方式長大。
但這些父母不考慮孩子怎麼想,孩子需要什麼,他們總認為自己對孩子的安排是最好的,他們無法反駁,更不能反抗。
但這一切並不總是孩子想要的。 因此,當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事時,首先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強迫孩子與自己保持一致。
畢竟,每個孩子雙有一段路要走,而且必然要經歷乙個不受控制的過程,如果一切都是通過聽父母的話來完成的,那麼這孩子將來即使走出家門,也無法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當你進入社會時,你也會成為人群沒有意見的人。
因此,讓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方式。
文字:來自南方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