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燦的沙水拍打著雲層和懸崖溫暖,大渡橋冰冷。 “在紅軍長征中,強行渡過大渡河一定是最豐富多彩的一場。
大渡河上,18位勇士勇闖過河,譜寫了一首慷慨激昂的革命者之歌,至今仍被後人所讚頌。
過河後勇闖過河的十八勇士,怎麼樣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誰是其中最高的?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是紅軍長征期間的重大轉折點,此後紅軍重新獲得軍事指揮權,紅軍的行軍戰略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的帶領下,紅軍以靈活機動的戰術穿梭於敵軍之間,完成了四次渡赤水、嫻熟渡過金沙江等壯舉,完全掌握了長征中的戰略主動權。
到5月,紅軍已經把敵人的主力部隊留在了長江以南,紅軍前面只有大渡河。
經調查,**軍委決定在敵軍相對薄弱的安順戰場進行強行渡河,先遣隊為紅一師、第一團,被譽為“長征先鋒”。
紅一軍團團長楊德志接到命令時,已經率軍前往安順昌渡口附近的馬鞍山,於是立即開始偵察安順昌渡口。
事實上,自從四次渡赤水以來,敵人已經完全看不見紅軍行軍的方向。
楊德志偵察完畢後,也趕到紅一團駐地,共同制定了退敵戰略。 最後,在三人商量下,決定由楊德之率營攻占安順昌渡口,然後奪取船隻,強行渡河。
當時的敵人沒想到紅軍行動這麼快,駐軍極其鬆懈,連歌聲都從帳篷裡傳來。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向敵營,不到半個小時,安順昌渡口岸乙個營的敵人全部被殲滅。
最初的勝利是在強行渡河任務中取得的,但河對岸的敵人才是主力。
在後續調查中,楊德志發現對岸也部署了乙個營的部隊,在離河岸不遠的地方駐紮著一支大軍。
這樣一來,紅一營的戰士就需要迅速奪取對岸敵人的陣地,利用敵人的防禦工事掩護火力,等到紅一團渡河後再與敵主力交火。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有人作為先鋒過河。
安順昌渡口的河道寬300公尺,深約20公尺,水流湍急,河面上布滿了礁石。
平時只是過河就充滿了危險,更別說頂著敵人的子彈前進了。
不過現實不允許楊德志多想,一旦拖得太久,對方的敵人很有可能加大火力部署,到時候過河就更加困難了。
目前,下乙個營在安順昌渡口,第一營營長孫繼賢迅速組織了一支17人的勇士隊伍,準備向大渡河對岸進攻。
然而,渡口只有一艘渡船,只有四名船夫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他們過河。
無奈之下,孫繼賢決定,由第一營、二連長熊尚林等九人先強行渡河,再由他率領其餘八人跟了上去。
5月25日凌晨,熊尚林一隊隊員揚帆過河。
這時,天色大亮,對岸的敵人迅速發現了渡河的戰士,敵人的碉堡和防禦工事立即噴灑了子彈。
簡易渡輪在許多地方被槍殺並洩漏。
這時,孫繼顯指揮渡船部隊為熊尚林等人提供火力掩護,楊德志指揮第一團其他作戰部隊遠距離射擊敵人,甚至連紅一師的“神槍手”趙章成也加入了戰鬥。
在渡路部隊強大火力的掩護下,一隊勇士抓住機會率先登陸,迅速建立起臨時陣地與敵人交戰。
與此同時,渡船已經返回渡口,接著孫繼賢等八名勇士,向對岸駛去。
當十八勇士在對岸會合時,他們迅速擊潰了敵人的衝鋒,並全力以赴地戰鬥,將對岸的敵人打得狼狽不堪。
對岸的炮火漸漸變小,第一營的其他戰士也分批趕到對岸,對岸第一營的陣地也越來越穩固。
而在如此密集的槍林彈雨之下,強行渡過大渡河的十八名勇士,無一死亡。
那麼,這十八名渡河勇士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渡河的18名勇士的英勇事蹟受到上級的高度讚揚,他們無畏的革命精神以身作則傳遍全軍。
當時,《紅星報》、《勇士報》等黨、政、軍報,都報道了大渡河十八勇士的事蹟。
除第一營營長孫繼賢、二連營長熊尚林外,羅惠明、劉長髮、張標科、張桂成、蕭寒瑤、王華廷、廖洪山、賴秋發、曾憲吉、郭世蒼、張承秋、肖桂蘭、朱向雲、謝良明、丁六民、陳婉清等16名勇士均獲得不同程度的獎勵。
不過,除了孫繼賢和熊尚林之外,其他十六名武者並沒有繼續書寫輝煌的事蹟。
非常遺憾的是,他們要麼在戰鬥中喪生,要麼在紅軍行軍期間沒有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倖存下來。
最後到達陝北,還在登記的原紅一團第一營、第二連連長熊尚林,也在隨後的抗日戰爭中陣亡。
1938年春,熊尚林在八路軍某部隊任營長,再次遇見強行渡過大渡河的老上司孫繼賢。
熊尚林是乙個粗獷的男人,性格非常坦率。
正是在這樣的性格下,他不怕流血犧牲,在抗日戰爭中靠著自己的勇氣在平星關與日軍激戰。
隨後,熊尚林隨部隊越過太行山脈,挺進冀東地區,服從組織部署,開闢了平北抗日根據地。
作為中國北方的重要城市,在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後,自然是重兵駐軍,北平附近的抗日基地更是困難重重。
1942年可以說是抗日戰爭後方戰場壓力巨大的一年。
敵後所有根據地都面臨著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掃蕩,熊尚林好不容易開闢的平北抗日根據地也不斷被敵人穿插、分割成幾小塊。
即使在如此惡劣的形勢下,熊尚林仍然繼續帶領數十名同志英勇作戰,與日本侵略者和偽軍殊死搏鬥。
熊尚林帶著這幾十名士兵,一邊宣傳黨的抗日思想和政策,一邊在長城一帶與日本侵略者作戰,後來奇蹟般地開啟了局面。
乙個幾十人的小隊,在很短的時間內被他發展成了平北獨立團。
1942年6月18日,熊尚林在跟隨部隊轉移的途中,在張家口崇禮縣不幸遇難。
歲月的奮鬥,造就了熊尚林,乙個敢於拼搏、敢打、毫無保留地為黨和人民奉獻熱血的真人,是真正的英雄!
此時,當年強行渡過大渡河的十八名武士中,只剩下孫繼先一人。 而且他也見識了新中國,被授予中將軍銜,是十八武士中軍銜最高的。
然而,他作為“十八勇士之一”的地位一直受到一些爭議。
強行渡過大渡河後,孫繼憲跟著部隊一路翻山越嶺,穿越草原,像千千萬紅軍戰士一樣,歷經無數的艱辛和艱辛,終於到達了陝北。
抗戰戰爭爆發後,孫繼憲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29師第772團參謀長。
1938年,由於抗日戰爭的需要,孫繼憲被任命為第129師先遣隊隊長,深入敵後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從此活躍在金浦一線。
在這個過程中,孫繼憲率兵開闢了冀魯邊境的抗日根據地。
它不僅支援李宗仁指揮的台兒莊戰役,而且繼續發展抗日力量,很快在集魯方面站穩了腳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多次進攻,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戰爭期間,孫繼賢的部隊併入華東野戰軍,先後參加了萊武戰役、孟良谷戰役、渡江戰役、舟山列島解放等戰役,終於迎來了新中國成立的日子。
1955年,孫繼賢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當年“十八勇士”中軍銜最高的一位。
1958年10月,孫繼賢被任命為第20訓練基地司令員,主要負責新中國第乙個綜合飛彈試驗靶場的建設。
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開始整理革命年代的一些事蹟,其中以“十八勇士強行渡過大渡河”的事蹟為典型,進行驗證和宣傳。
然而,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突然有人提出當年紅軍是不是強行渡過大渡河的問題,對是17名戰士還是18名戰士產生了疑問。
就算有十八名勇士過河,孫繼賢作為前線統帥,也算不上勇士之列。
當時孫繼賢也出席了會議,旁邊一位熟悉此事的同志提醒他:“孫司令,你也應該發言。 ”
但孫繼憲低聲道:“我能說什麼? 你能說你是乙個戰士嗎? ”
在孫繼賢看來,“戰士”的稱號只能由黨和人民給予,不能自封。
由於孫繼賢在這次會議上沒有站出來發言,所以最後決定,各宣傳單位在宣傳強行渡河時,要按照“十七勇士”的素質進行宣傳。
對於自己是不是大渡河的戰士,孫繼憲一直保持沉默,低調無調。
孫繼賢的孩子們曾經聽他講起這段往事,當“十八勇士”變成“十七勇士”時,他們還是覺得難以接受。
面對孩子們的疑惑,孫繼賢認真地說:
革命年代,無數烈士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們這些倖存者,一想到他們就難受,如果為任何戰士而戰,那就太無聊了,我感到非常慚愧! ”
孫姬先是停頓了一下,然後對孩子們說道“在長征中英勇奮戰的紅軍戰士們,每個人都是英雄,每乙個人都是戰士! ”
雖然孫繼賢本人對此並不在意,但目睹十八勇士強行渡過大渡河的楊德志卻有不同的看法。
楊德智認為宣傳工作要尊重歷史事實,孫繼憲確實是統帥,但也參與了渡河行動,這是不可篡改的事實。
楊德之曾對孫繼賢說:“當時我在國外,有關部門沒有徵求我的意見,就把'十八勇士'改成了'十七勇士',以後的回憶錄我一定會再改正一遍! ”
1985年,楊德之寫了一本長篇回憶錄《衡歌馬》,其中他提到強行渡過大渡河,為孫繼賢的名字辯護。
1990年4月,孫繼賢在濟南病逝,小兒子從濟南回京時,去看望住院的楊德志。
楊德之一看到孫東寧胳膊上戴著黑紗,立刻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他哽咽著說道:
“你父親是我最好的戰友,他是個好戰友,他有很多優點,他打仗很勇敢,他會武,他會打大刀,......”
提到長征,楊德之說:“你父親率領十七兵過河,應當是十八勇士,你父親應算是勇士。 ”
孫繼賢臨終時,也曾想過強行渡過大渡河,但當年十八勇士中,只剩下他一人。
臨終前,孫繼賢囑咐家人:
“在我身後等著,把一些骨灰撒在大渡河裡,我要陪伴大渡河的驚濤駭浪,讓後人講述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創造的驚人傳奇! ”
關於大渡河十八勇士的事蹟,可以參考的文獻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大渡河兩岸英雄多》一文。
十八位勇士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