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億美元的'三'產業和5萬億美元的汽車產業疊加在商業房地產上。 ”
文霸九玲
2024年,內需和消費仍是重中之重。
去年,吳曉波先生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消費池需要具備的幾個條件,可以概括為:一是規模達到5萬億元; 二是順應產業或消費公升級趨勢; 三是要帶頭,動大局。
仔細一看,似乎只有房地產、汽車行業和家居、家電、家裝組成的“三大”行業符合這三個條件。 如今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雖然前景廣闊,但尚未落地。
今年,這三大行業有一些積極因素,也有一些變數。
讓我們從房地產市場開始。 除了政策放寬和對房地產企業融資的支援外,老舊社群和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設、樓房交付等同時進行,是撬動萬億元需求的大工程。 然而,商業地產持續低迷,商場空置率仍在逐年上公升,承載居民消費的場所舉步維艱。
二、家電、家裝、家居“三大產業”。 “三”產業的需求一方面來自城市更新和保付,另一方面來自消費的改善。
毋庸置疑,2023年新能源汽車在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達到3468%,並進入“肉差不多吃完,只剩下湯”的階段:整車製造格局已基本確定,但存在重塑車機晶元、線控底盤、感測器等零部件的可能。
新能源汽車製造。
同時,市場份額的爭奪和車企的爭奪戰將持續下去,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者的購車慾望。 從這個角度來看,汽車在促進消費方面仍是“全村的希望”。
無論如何,2024年巨集觀經濟的需求端仍需通過可見的“三大塊”來撬動。
內需和消費是很巨集觀的詞,但在微觀層面上,卻是每個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如何讓更多的人去商場,更新他們的出行方式,改善他們的生活,不是國家的刺激政策或小恩小惠可以立即實現的——至少在行為科學中,洞察需求和消費決策是一項複雜的任務。 換言之,消費最終取決於商業模式和營銷的創新。
因此,從政策層面來看,就是要拉動這三個行業的需求,引導人們消費; 但在這個商業世界的背後,都是關於如何獲得消費者流量並最大限度地提高轉化率。
近年來,該行業的普遍做法是:整合消費流量,即行業間流量的交換。 一時間,“聯合跨界”似乎成了靈丹妙藥。 當然,流量的整合也發生在“三巨頭”中。
最典型的是商業地產和汽車掀起的“圈地運動”。
自2013年特斯拉在北京芳草地開設首家門店以來,新能源汽車品牌紛紛搶占二三線城市核心區域的購物中心。 據統計,其總數已佔新能源汽車渠道網點1 3個以上。
新能源汽車在商場展示銷售。
之所以能夠實現跨界,是因為車企想要在商圈獲得客流,提公升最佳度和展示品牌形象,而商場在面對高空置率和不斷下降的租金的情況下,也非常歡迎一些擁有自身流量的酷炫新車勢力。
不過,這款車型的先驅特斯拉暫時停賽了。 從2022年開始,特斯拉開始了一波集中關店潮,只保留了少數客流量較大的中心店,並繼續向租金相對便宜的周邊商圈擴張,以4S店的形式開設更多網點,提公升體驗和首付能力。
此後,不少車企也紛紛撤下固定體驗店,取而代之的是流動攤位和快閃店,一方面是傳統分銷體系的“回歸”。
也有一些商場調整了思路,嘗試了新的整合模式:集聚新能源汽車品牌,打造“汽車市場”。 比如北京合生匯的五樓,匯集了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相當於一場小型車展,消費者不用辛苦奔波,車企獲得更集中的流量和更低的租金。 商場還可以整合一些邊際地塊,如中庭,提高土地利用率。
位於北京朝陽和盛滙的新能源汽車展廳。
但這不是最佳解決方案。 從最早的汽車銷售漏斗來看,單店銷量=門店銷量留存率試駕率成交率,如果新的跨界模式在這四個節點上不進行優化解決轉化問題,最終很可能會被品牌拋棄。
商業地產和汽車的“聯名跨界”模式似乎正在漸行漸遠。 原因無非是兩點:畢竟汽車是低頻產品,對於商場來說,流量遠不如星巴克或網紅餐飲等高頻低價產品。 汽車品牌走過喊話期後,會變得務實,更加注重成本和投資回報。
事實上,還有乙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商業地產和汽車看似可以互換,但兩者其實是獨立和分開的。
儘管商場內人流量很大,但客戶群實際上與購車者群體不匹配。 乙個在商場吃過晚飯的消費者,手裡拿著一杯奶茶,就能變成一家賣場,看車確實很方便。 然而,試圖向路人普及新能源的時代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大多數時候,買車是一件深思熟慮的事情。 不少車商表示,很多購車者基本上已經提前做了很多策略,或者已經打算建模,大部分人進店是為了深入試駕體驗和討價還價。
購買汽車的消費者。
然而,商場空間有限,很難為走進體驗店的真正潛在使用者提供類似試駕深度體驗的場景。 更致命的是,沒有數字系統將兩者聯絡起來。
因此,不僅流量和場景需要進一步融合,理性消費者需要更深入的體驗,“跨界”模式也需要創新。
2024年,兩家公司將嘗試一種新模式。
乙個是建發汽車,它是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已有23年的經營歷史。 建發汽車主營業務為高階轎車、豪華車**,擁有賓利、保時捷、路虎等22個品牌; 乙個是紅星美凱龍,是家居商場的龍頭,擁有400多家門店,相當於宜家總經營面積的6倍以上。
紅星美凱龍近年來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光:疫情對線下門店的影響、線上平台的影響、如何做品類差異化和場景創新都成為現實問題。
建發汽車是豪華車,與剛開始只需要乘用車的經銷商相比,影響相對較小,但近年來,憑藉資本優勢和自身的一鏈物流優勢,建發汽車開始在金融、保險、二手車和汽車出口等領域布局,尋求從經銷商向全鏈條服務商轉型。
而這種新的合作模式,就是兩家公司共同創造乙個“空間”。 簡單來說,在每個紅星美凱龍購物中心,規劃10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專用於展廳,尤其是汽車展廳,實現十多個汽車品牌的聚合。
你可能會問:這不和以前的車市模式差不多嗎?
該模型的特點在於場景和流量的匹配。
紅星美凱龍的優勢在於空間、廣場和地下停車場,可集銷售、交付、售後服務三個模組於一體,各模組相互獨立,協同執行。 因此,當消費者進入空間時,他們可以體驗多個品牌並進行深入的試駕。
二是解決超市和購車者不匹配的問題。 紅星美凱龍的消費者主要是高淨值、新中產階級和新婚家庭。 一般來說,有裝修需求的人大多是新婚或換代,會有強烈的買車意向,這與長期經營高階汽車的建發汽車使用者群體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新空間不僅具有普通商場的休閒功能,而且在汽車展區旁邊設定了另乙個展區,將家裝、家居、家電融為一體,基本上是展示和銷售家用電梯等高階家電, 智慧型穿戴裝置,掃地機械人,商場頂層建成家居裝飾設計中心。
空間。 資料來源:網際網絡。
這意味著,5萬億元的“三”產業和5萬億元的汽車產業疊加在商業地產上——這可能是國內第乙個將地產、汽車和“三”產業流動融合起來的渠道模式。
但是,新模型中缺少最重要的環節。
此前,紅星美凱龍曾嘗試獨立引入新能源汽車品牌集館業務,雖然個別品牌已落地,但目前並未出現計畫中的集聚場效應。 隨著建發汽車的加入,結合雙方業務優勢的互補,這個痛點有了解決之道。
從“空間”投資方案來看,目前的建發汽車線上智慧型管理系統涵蓋“洞察”智慧型決策平台、建發汽車大會員數位化系統解決方案、二手車流通全鏈路數位化交易平台和私域運營。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建發汽車自主研發了CAM系統,實現了車輛、金融、保險等22個管理專案; 2012年,首個汽車經銷商BI系統成立,可見數位化基礎深厚。 建發的另一大能力是私域流量運營,已賦能旗下13個豪華汽車品牌,客戶轉化率是行業的兩倍多。
這意味著,建發汽車作為中國汽車百強零售商之一,已經積累了30萬高階客戶資源,這些使用者資料將與紅星美凱龍的會員體系互通,實現多渠道引流和運營。
一般來說,新模型是三個條件的集合:整合跨境渠道的流量,流量可以相互匹配或互補,在一套數位化系統中打通流量。 憑藉建發汽車一流的鏈資源和紅星美凱龍的網路,一旦車型在一兩年內跑完,複製就不成問題了。
這也讓建發汽車和紅星美凱龍充滿信心:一是做汽車行業優秀的綜合服務商,二是成為最大的新能源鏈平台。
2024年的中國消費市場就像乙個魔方,它的四面是房地產、汽車行業、“三”行業,還有未知的X,可能是文化旅遊,可能是加速人工智慧,也可能是突然出現的趨勢。
總之理想的狀態是魔方的四個邊相交並相互影響,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而玩魔方的,不僅是巨集觀政策的好手,更是推動商業和營銷模式進步的創新之手。
本文作者 |初美泉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 |圖片來源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