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個世界級大國,中美關係一直備受全球關注。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敵人”,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在各個領域制裁中國,導致中美關係在此期間非常緊張。
最近,中美關係出現了緩和的跡象。 11月8日至12日,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作為中國在中美經貿關係中的代表應邀訪美,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進行了多次深入會談。
會談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一方面是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另一方面是為兩國元首在三藩市會晤的經濟成果做準備。
兩國會談富有成效,決定加強交流,管控分歧,以免意外引發衝突。 這表明中美雙方都致力於改善關係,建立健康的經濟合作。
於是,一些人開始猜測,美國為什麼會突然對中國表示友好,是否在實施拖延戰爭的戰略。
儘管國內外形勢嚴峻,中國仍積極參與同美國的交流與合作。 除何立峰應邀訪美外,財政部副部長廖敏也於11月10日赴三藩市主持了吹風會。
同時,APEC峰會進一步加強了中美之間的溝通和聯絡。 此外,中國糧食儲備管理集團11月7日購買了60萬噸美國大豆,創下今年7月以來中國購買美國大豆的最高單日記錄。
美中關係的改善不是偶然的,而是源於“利益”一詞。 自2016年以來,美國兩黨達成共識,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並採取行動。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雙方開始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中美關係改善的重要原因。
美國試圖將中國拉入水中,但最終發現這些方法對中國毫無用處,反而讓中國變得更強大。 中國不怕美國挑起的**戰爭。
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
論壇吸引了來自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幾乎包括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這無疑表明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關鍵地位和影響力。
另一方面,這也間接反映出美國在中美戰爭中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在軍事上,美國不斷製造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局面,頻頻以所謂“航行自由”為藉口入侵南海,企圖製造混亂,同時挑起菲律賓等南海小國事件,組織艦隊擅自闖入中國任礁海域, 嚴重侵犯中國主權。
美國的真實意圖可能是要中國先採取軍事行動,這樣他們就可以趁機加大對華制裁力度,利用國際**來誹謗和攻擊我。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可以從俄烏衝突中得到啟示。 自衝突爆發以來,美國採取了全面的制裁措施,包括**、經濟、甚至體育等領域的制裁,可以說是包羅永珍的。
然而,中國在處理台灣和南海問題上一向游刃有餘,每一次衝突都被中國巧妙地化解,而美國的每一次努力似乎都在做“無用的工作”。
因此,試圖“遏制”中國的目標根本無法實現,美國也不需要繼續浪費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