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要創意團隊 Enina。
前幾天,她接到朋友的**,一說起兒子,她就很擔心。
她說,兒子的成績一團糟,對自己的學習完全沒有意識。
她為了兒子辭掉了工作,在家照顧和監督他的學業。
而她的兒子,也會很乖乖地坐在書桌前,用力地看。
我之所以說“看”,是因為孩子雖然攤開了書本和試卷,但當她去看的時候,發現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乙個字也沒動。
她為鄰居家的孩子著想,父母並不怎麼在乎,但孩子在學習上很自律,成績也不錯。
她想知道,怎麼了?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像我朋友這樣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不自律,所以他們推、督、督,孩子看似努力,但效率卻完全低下。
再看看孩子,在父母的帶動下,就像一輛還沒啟動的車,推著動著,父母都那麼著急,但孩子卻不是一回事,甚至和父母發生衝突。
我曾經聽過一句非常刺痛人心的話“一旦努力的驅動力是外部壓力,那麼努力就只是一種叫做努力的行為藝術。 ”
父母不是從後面推孩子,而是讓孩子看起來像是在努力奔跑; 不如點燃孩子心中的熱情,讓他們獨立奔跑,這樣才能跑得更快更遠。
“偽自律”,既短暫又脆弱
我在知乎看過這樣乙個網友的故事,他小時候成績其實不錯,但家裡的父母和親戚對他的學習比較嚴格。
只要他在考試中沒有取得理想成績,家裡的父母和親戚就會輪流鞭策、說教、督促、提醒他。
或許在父母眼裡,這種監督讓他更加自律,但他心裡卻很反感,甚至一時間有點厭倦學校,甚至成績也下降了不少。
後來,當他上了大學,他不再被父母束縛,他更像是乙隻從籠子裡逃出來的小鳥,完全解放了自己。 在大學四年裡,他經常逃課,考試不及格,差點輟學。
他說,“其他法律”就像美麗的肥皂泡,只是為了看看它們何時破裂。
誠然,父母可以盡力控制和推動孩子,但外力產生的“自律”看起來很好,但實際上只是“偽自律”。
在外力的壓力下,孩子要通過追求形式和儀式來保持膚淺的自律,從而避免父母的責罵和嘮叨。
這樣一來,孩子在學習和父母的雙重壓力下,越來越焦慮。 他們需要不斷面對自己和父母,而這種自律越是堅持,就越讓他們痛苦。
而這種被父母提倡的“偽自律”,一旦失去了外在的動力,他們所謂的“自律”就會分崩離析。
從長遠來看,孩子要麼選擇離家出走,要麼變得叛逆。
心理學家吳志巨集說:
“這只是追逐你想要的東西,那是動力,而不是壓力。 壓力是別人希望你贏,別人希望你輸,而你同意他們的,你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動力。 ”
父母催促、責罵、嘮叨的“偽自律”,不僅讓孩子遭受內耗之苦,也磨滅了他們的內在動力,而這種“自律”既短暫又脆弱。
由內而外的自律才是真正的自律
作家聖埃克蘇佩里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人們建造一艘船,那不是雇人去撿木頭,不是發號施令,不是下達任務,而是要喚起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
只有內在的覺知,才能真正改變乙個人,讓他們主動去做,變得強大。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教育專家陳美玲,她的三個兒子都很自律,都考上了史丹福大學。
她從不用克制和脅迫來讓孩子自律。 相反,它總是會給孩子理解和支援,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例如,在學習鯨魚時,為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內在的熱情。
她會研究一年的捕鯨資料,帶孩子看與鯨魚有關的紀錄片,並從雜誌和報紙上收集報道。
於是,孩子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和媽媽聊起了鯨魚的知識。
陳美玲不會因為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而責備、否定、督導孩子的學習。
相反,我們盡最大努力幫助孩子將枯燥的學習融入生活,融入有趣的遊戲和有趣的實驗中,讓他們找到學習的真諦和樂趣,發自內心地喜歡它,學會自律。
從外面打雞蛋是食物,從裡面打雞蛋就是生命。
這就像你告訴別人你的頭髮很亂。 他可能會反駁你,**搞砸了。
但如果你給他一面鏡子,讓他自己看,他能看到自己的樣子,自然會改變。
我們也教育孩子,與其不停地嘮叨、講道理、用鞭子鞭子帶動孩子學習,不如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讓孩子由內而外改變,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
這樣,孩子就會更清楚地知道他要去哪裡,要去哪裡。
他們將更好地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激情。
他們會更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並接受各種挑戰和壓力。
內驅力是自律的核心和基石,只有這樣的自律才是一種更長久、更強大的自律。
自律始於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稻盛一夫說“真正使乙個人堅強的是他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
內驅就像每個人心中的“引擎”,只有當“引擎”自行運轉時,它才有足夠的動力前進。
要培養堅強、自律的孩子,我們可以從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開始。
1.有一種被“接納”的歸屬感,讓孩子更有動力
《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裡有這樣乙個故事:
很晚了,但孩子還沒有完成作業。 媽媽問孩子有沒有辦法快速完成作業,孩子開玩笑地回答說:“你要是狠狠地罵我,我也能快點完成。 ”
然而,媽媽回答說:“那不好,我好愛你,就算你作業做不完,我媽也捨不得罵你。 ”
聽完媽媽的話,孩子很開心,覺得自己得到了媽媽的接納和理解,終於主動高效地完成了作業。
父母的認可和接納,給孩子一種歸屬感,有歸屬感的孩子會主動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不辜負父母的信任。
平時,我們可以少否認、訓斥、催促,多積極鼓勵和認可。
例如,媽媽看到你在努力工作。 ”
關於。 你做得很好,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
我看到你的挫敗感,你覺得這次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你可以想想如何掌握那些知識點,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隨時來找我,我相信你可以通過努力做得更好。 ”
讓孩子知道我們看到他的情緒和努力,讓他感到被接納和包容。
也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支援他,讓孩子對改變更加自信和積極。
2.給予“我能”的自由,讓孩子更活躍
數以百計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學校、家裡還是在企業中,解釋為什麼一項任務很重要,並給予個人盡可能多的選擇自由,比獎勵或懲罰更能激發動力。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安排或命令來讓孩子學習或做某事。
但結果,孩子會認為這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他們當然不想做。
因此,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引導我們的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並給他們有限的選擇。
你可以問你的孩子,“先做......讓我們做......第一由您決定。 ”
或者讓你的孩子想一想,“你認為解決方案是什麼? ”
例如:謝謝你告訴媽你的真實想法。 但是現在你的語言基礎很薄弱,你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它嗎? 你的媽媽想聽聽你的意見嗎,或者你需要媽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
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引導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受到尊重。
他們將學會自律,更加自力更生,願意對事情負責,努力工作,把事情做好。
3.享受“我能做到”的滿足感,讓孩子更有動力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沉迷於玩遊戲,但學習卻不是這樣的。
原因之一是孩子們在遊戲環節中乙個接乙個地突破關卡,這給他們帶來了“我能行”的滿足感,讓孩子越來越有動力。
因此,在激發孩子內在動力的同時,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我能做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讓他們更有動力。
引導孩子將目標拆分在一起,並及時給予鼓勵和激勵。
與您的孩子一起將大目標分解成許多小目標。
例如,本週,孩子將只練習其中乙個知識點。
一旦孩子做得很好,就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讓他們覺得“我能做好”。 ”
這些小目標是孩子們一跳就能完成的目標,不會太容易,也不會太難。
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完成目標的美好過程體驗,確認自己有能力,對自己更有信心,更有主動性。
作家馬丁曾經說過:“真正的自律不是走出去,而是走進去。 ”
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乙個美好的未來,所以請大家不要再被孩子短期的“偽自律”所迷惑,幫助孩子從內在做起,學會真正的自律。
讓孩子在沒有父母監督的情況下,在路上走得更穩、更有力。
這可能需要我們作為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引導我們的孩子。
希望未來,每個孩子都能點燃心中的火焰,過上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