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劉是不是:
上世紀90年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一再受到質疑。 《財富》專欄作家斯圖爾特(Stewart)撰文主張“炸毀人力資源部門”,並將繁瑣的交易工作外包出去,這引起了企業主、高管和業務部門的合唱。
後來,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歐里希回應了“廢除人力資源部”的想法。 他認為,人力資源管理職能與建設優秀的組織能力密不可分,與其討論“人力資源部是否應該廢除”,不如討論“如何發揮人力資源部的作用”,人力資源三大支柱的原型就此誕生。
直到今天,質疑和爭論仍在繼續。 也許甚至一些HR自己也在懷疑人力資源部門存在的必要性。
對此,老師怎麼看,人力資源部保留最基本的事務職能就夠了嗎,沒有人力資源部,企業還能生存嗎?
專注於管理內容,而不是形式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視角和定位一直在演變,從最初的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再到三支柱建設,每一次變革都是對過去的迭代和演變。
如今,甚至很多單位都改了人力資源部的名稱,或者叫組織發展部、人力資源部、人才發展部、人事行政部、薪酬福利部等,甚至有的單位把人力資源的各個管理模組或職能分開了。
如今,在江浙滬等地的很多民營企業中,很多工資計算和分配的職能都已經併入了財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只需要提供考勤,甚至一些企業的績效考核都交給財務部門進行管理,依靠ERP或MES系統, 對大資料進行各級人員績效考核。
至於組織績效和幹部管理,很多民營企業都把這個職能放到了總經理辦公室或者運營部門,畢竟這些部門要麼直接與公司高管掛鉤,要麼由老闆直接管理,要麼牽扯到公司的經營命脈,現有的人力資源部門很難進行專業化管理, 為了適應企業的業務發展,不得不對業務職能進行拆分。我們甚至看到企業直接設立組織發展部門,在關鍵崗位直接被組織績效管理和人員考核掃地出門。
至於人力資源部,大多數情況下,它已成為招聘部門或員工關係管理部門,負責員工招聘、面試安排、勞資關係和檔案管理。
新千年之前,我們和國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差距是20年,而在本世紀的前10年裡,我們和歐美先進人力資源理論的差距是5-10年,進入2023年後,我們基本上擁有了可以同步甚至超越的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
以烏爾里希的三支柱模型為例,恐怕這個理論的創始人沒有想到這個理論會在中國發展壯大,烏爾里希主張將人力資源部門拆分為三個模組:COE(專家中心)、HRBP(人力資源業務夥伴)和SSC(共享服務中心),對應業務戰略制定, 業務對接優化和基礎事務處理,讓不同的HR部門既能滿足企業的日常運營,又能從專業分工的角度深度參與到企業戰略中。
烏爾里希的三支柱模式極大地激發了組織的潛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人力資源部從偏向物流的後台部門,轉變為與企業業務和戰略緊密相連的戰略運營部門,通過激發人力資源的基礎作用,將人力資源轉變為企業的戰略合作夥伴。
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先行者,大政委制度起源於阿里巴巴的實踐,無論企業的口碑如何,但這個理論確實風靡一時,被許多民營企業模仿和創新,大政委制度強調組織模式創新、戰略層面參與、人才發展和激勵機制創新以及全面賦能和服務。
10年前,這個理論的風景一度獨樹一幟,大政委制度是三大支柱與民營企業傳統管理經驗的完美結合,大政委不僅承擔了HRBP的部分角色,還深入到業務團隊中,負責價值觀的傳播, 團隊氛圍營造、員工激勵與發展等多元化管理任務;在戰略層面,重點是參與,政委通常具有較高的戰略地位,直接參與公司的戰略決策和實施過程。
政委制度更注重人才發展和激勵機制創新,政委不僅注重員工的工作表現,更致力於培養員工的成長,實行員工職業生涯的全渠道管理,搭建有效的溝通橋梁,化解內部矛盾,提高員工滿意度和忠誠度,構建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更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只要人類存在,人力資源管理就注定不會消失,無非是換馬夾,名稱和形式都變了,人力資源不僅具有戰略一致性,而且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無論組織形態如何變化,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和核心功能都不會改變,哪怕AI人工智慧的使用只是人類的又乙個工具,人才選拔和留住的核心內容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