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發帖抱怨上大學是麻煩的開始,引發了熱議
在一篇頗具爭議的文章中,家長們說:"問題始於大學。
讓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學,是所有家長和學生的共同願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生努力工作,家長不遺餘力地提供學習資源,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到最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們可以專心學習。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教育氛圍中,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業壓力,家長也背負著沉重的經濟負擔。 然而,儘管困難重重,父母還是堅持了下來"考上大學真好"我相信,只要孩子順利考上大學,一切都會變得容易。
這些期望並非沒有道理,進入大學確實減輕了很多負擔,至少對學生來說是這樣。 相對而言,學習生活變得不那麼困難,學生可以更自由地擺脫父母的抱怨。 然而,父母的責任並不止於此,一些父母發現很難應對大學的額外挑戰。
一位苦惱的母親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她兒子上大學時帶來的東西"頭痛"。起初,她以為兒子上大學後,她會完全放心,生活會更輕鬆。
然而,由於生活成本,父母對兒子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此前,雙方同意每月支付2000元的生活費,足以滿足學校的日常需求。
可是,2000元的生活費不夠兒子半個月的生活費,他經常在月底向父母哭訴,要求增加生活費。 為了糾正兒子揮霍無度的習慣,父母在總額不變的情況下,將每月的生活費改為每週一次,每週給他500元,相當於幫助學生做財務規劃。
然而,這樣的改變並沒有奏效,兒子繼續以各種理由向父母要錢,最終達到了每月4000元的水平。 過年假期,他還主動向父母要紅包。
面對如此心胸寬廣的兒子,欺騙孩子的父母氣得不行,罵兒子一頓"祖先"。投訴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他們表示,自己的孩子上大學時也一樣粗心大意,經常花錢如流水,沒有理財意識。
有網友建議家長調查孩子把錢花在哪裡,也許是因為孩子有女朋友,但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家長應該注意防止孩子陷入一些不良行為。 了解更多資訊並採取具體步驟。
雖然大學生已經成年,有一定的獨立性,但總體上並沒有真正走出校園,經濟獨立性也比較弱。 因此,父母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援是合理的。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可以認為父母的貢獻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的父母一直對孩子負責,盡力而為,即使在他們成年後也會繼續提供經濟支援。 在國外,成年子女往往要自己支付學費和生活費。
因此,該國的學生應該感到滿意。 如果父母所說的生活水平是真的,而且確實比普通學生高得多,那麼,如果這麼多還不夠,學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 同時,父母也不應該無原則地贍養孩子。 久而久之,學生不知該如何珍惜。
作為父親,作者理解父母的苦惱。 多給就怕孩子亂花錢,少給就怕孩子走錯路。 這個規模很難控制,現在照顧孩子真的很難。 上大學不是終點,而是另乙個起點。 如果你的孩子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那很好,但如果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就非常困難了。
所以希望孩子們能看到媽媽的無奈和痛苦,讓爸爸們多想想。 不要只關注自己的幸福,懂得理解父母的困難,回饋父母也是一種成長的方式。
大學生的生活費總是不夠用,不是因為父母吝嗇,而是因為學生不懂得規劃。 進入大學後,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縮短,發生衝突的機會也更少。 然而,生活成本卻成了家庭的主要矛盾,尤其是當生活費不夠,父母要求的時候,難免會受到批評。 同學們也覺得父母太吝嗇了,不願意多給零花錢。
實際上,大多數父母都有"窮人家就是富人家"這個概念。 分配給學生的生活費不算太少,至少可以滿足他們的日常需求。 至於為什麼生活費不夠,歸根結底還是學生不懂得規劃,大部分錢都花在了沒用的地方。
因此,學生應該計畫好自己的生活開支,拿出更多的錢,同時確保他們基本吃穿不愁。 同時,不要"抗高潮",合理分配,避免月底"吃泥土"。
此外,學生還將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務。 買東西時,要學會討價還價,貨比三家,不要因為奢侈而多花錢。 同時,只要活得好,就不要和別人比較。
家長的抱怨主要來自生活成本,這也是許多家庭的共同特徵。 對此,筆者認為,家長應繼續嘗試與學生溝通,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 當然,學生也應該意識到,父母賺錢並不容易。 如果可以的話,省一點錢,上大學更多的是學習而不是玩樂。 懂得明智地花錢,就不應該浪費父母辛苦賺來的錢。 "
主題:你的大學生活費夠嗎? 歡迎留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