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賢這個角色以“深情”的名義出現。
她對國君王一見鐘情,是因為她小時候見過他一次,從那以後她一直在尋找機會嫁給國君王。
孟靜賢先是向父親求婚給皇帝和太后,但後來因為國君王拒絕,孟靜仙沒有放棄,而是伺機與國君王團聚。
在這個過程中,孟靜嫻能夠下定決心說服父母為自己做決定,她能夠避免等待被徵召的機會,可見她非常自信和深情。
這樣的孟靜嫻,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至少她不是乙個可以縱的人物。
當國君王因為從雕像上摔下來而被皇帝賜婚時,孟靜賢知道了這個訊息,立刻讓父親在皇后面前說話。
為了女兒的幸福,孟父必須從孟家歷代忠臣中走出來,並表現出誠意,甚至願意讓女兒立為妾,以此來打動皇上。
這也是孟靜嫻和歡璧同時結婚的原因。
為了嫁給自己愛的男人,孟靜嫻已經做好了功課。
她明白乙個道理,就算國君王不愛自己,他的憐憫和同情也能讓她幸福。
孟靜嫻為了嫁給國君王,成了“大佬剩女”,因為聽到了國君王結婚的訊息,她承受不起病痛,在孟靜賢沒有機會見到國君王的時候,她已經為自己鋪平了道路,用道德綁架了國君王。
孟靜嫻從小就愛上了國君王,直到她成為大丫頭,她一直抱著不是國君王就不嫁的心態,這樣深情的人物,幾乎是國君王是一類人。
也是天涯海角的墮落者,國君王和孟靜賢相遇後,一定會感同身受,心疼對方。
孟靜嫻夠聰明的。
孟靜賢和國君王結婚後,才發現國君王愛上桓碧的傳聞是假的,因為桓碧和她一樣,天天也在討好國君王。
既然王愛歡碧國君是假的,那麼“小雕像事件”中小雕像的真正主人是誰呢?
孟靜嫻和國君王第一次進宮時,遇見了甄嬛,她故意在甄嬛面前與國君親手親密,讓嫉妒的甄嬛失去了控制表情的能力。
孟靜嫻這樣做其實是為了考驗甄嬛,因為她早就懷疑甄嬛才是雕像的真正主人。
果。 既然知道了這個真相,孟靜嫻在宮裡就更有機會贏得與歡璧的青睞了。
就像桓碧剛結婚時說的,王爺對她比孟靜賢還好。
後來,當桓碧再次進宮時,她向甄嬛抱怨孟靜賢整天糾纏著太子。
這就是孟靜賢的變化。
以孟靜嫻的聰明才智,她肯定早在嫁給國君王之前就知道國君王的一切,所以她也知道王爺的愛好。
國君王喜歡詩書,喜歡和甄嬛交換詩書的時光。
孟靜嫻在閨房呆了這麼多年,勢必要編出不少詩書,所以她和國君王結婚後,可以整天纏著太子談詩書。
而桓碧只能伺候太子的衣食住行,詩本裡連幾句話都說不出來,久而久之,她對太子就冷漠了。
孟靜嫻第二次進宮見甄嬛的時候,說了一條訊息,那就是懷孕了。
這個訊息之所以告訴甄嬛,是因為孟靜嫻是有目的的。
首先,她告訴甄嬛,這個孩子是怎麼來的,只有她自己知道,這就暗示了甄嬛在國君王眼中的地位沒有改變,這個孩子是太子的孩子,她希望甄嬛能保護好他。
第二,孟靜嫻知道歡璧在甄嬛宮裡,這話也是對寣弼說的,這樣寣璧就不要懷念傷害太子的孩子,還告訴寰弼,她和她一樣,孟靖嫻沒有得到太子的心。
這是孟靜嫻對甄歡和歡璧示弱,她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腹中的胎兒不順利出生。
當然,她的目的達到了,甄嬛確實勸說了歡璧好好保護這個孩子。
孟靜嫻第三次入宮,是在一次宴會上,此時她因為意外中毒,不得不生下。
她進了後殿,被御醫生了,說自己懷了國君王的孩子,這其實是孟靜賢的遺言,她要對桓碧說。
她沒有對她說國君王的情誼,而是說她懷上孩子之前就喝醉了。
她又對歡璧示弱,因為她覺得自己再也做不下去了,孩子生完就交給歡璧照顧,她想減少歡璧對她的仇恨,讓歡璧好好照顧孩子。
孟靜嫻的每一次出場都帶著她的意圖,她的聰明絕不遜色於甄嬛。
那麼國君王對孟靜賢有感情嗎?
其實是有的,從歡璧的嫉妒場面來看,國君王和孟靜賢在一起的時間很多,他們可能會一起聊詩書,一起聊感情。
我們知道國君王愛上了甄嬛,孟靜賢愛上了國君王,他們能互相理解。
而孟靜嫻足夠聰明,她會感同身受國君王,感受他的感情,理解他的無奈,因為她經歷過這一切。
孟靜賢能感同身受國君王所經歷的一切,所以這兩個人之間才會有一種吸引力。
所以,國君王會慢慢愛上孟靜賢,而歡璧永遠是炮灰。
只不過孟靜賢英年早逝,給國君王留下了乙個遺憾。
如果孟靜賢不死,那麼國君王的結局肯定會被改寫。
因為這個女人足夠聰明,能心機,所以她知道太子的秘密和心理,會想盡辦法阻止國君王做傻事。
也就是說,如果國君王慢慢愛上了孟靜賢,那麼他對甄嬛的愛意就會慢慢消退,一旦褪去,他就不會一直關注甄嬛,也不會衝動。
他和甄嬛的故事也翻開了新的一頁。
這樣一來,沒有皇帝的誘惑,沒有了三年駐守邊境關口,沒有那些帶有“習貴妃安”的信件,這場悲劇或許可以避免。
因為孟靜嫻有這個能力。
而桓碧只適合當丫鬟,她和國君王之間有天壤之別,她不懂詩書,愛嫉妒,國君王不願意娶桓碧。
畢竟他出身於皇室,讀詩書,曾經當過太子之人選,傲高人唯,桓碧的小家氣,可不被國君王看不起。
正因為如此,孟靜賢死後,國君王開始瘋狂地向甄嬛示寵。
國君王這輩子喜歡的人,有乙個特點,就是懂他,懂詩懂書,甄嬛能做到,孟靜嫻比甄歡做得更好。
如果家裡沒有人理解他,他就會出去找那個理解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