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由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院士領銜的海洋工程師資隊伍入選第三批“國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隊伍”。為“以實興海,引領未來”的工程運動增添了新的註腳。
團隊猶如一艘追逐深藍夢想的船,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持續打造海洋工程人才培養基地,形成以院士為首的師資隊伍,“優秀青年”、“長江學者”,以四位青年才俊為骨幹,以國內外優秀醫生為主體, 梯隊融合和可持續發展。
作為領隊,李華軍帶領團隊在海洋工程的藍海中一步步馳騁,追逐夢想。
部分隊員與同學合影留念優化布局,打造梯隊
現代海洋工程是乙個多學科領域,它不僅包括傳統的海洋工程結構設計,而且涵蓋了以資訊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導向的多種型別的科學技術。 多年來,團隊不斷優化學科團隊建設,形成了以海洋工程為主體,以“機電”和“自動化”兩翼為主體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布局,在我國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學科建設中名列前茅。
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團隊對高層次學科團隊的頂層設計,可追溯到2000年左右。 當時,海洋結構健康監測和振動控制的研究如火如荼,李華軍的學生王樹清和梁冰辰都對此感興趣。 但李華軍決定基於生產實踐和學科發展前景,探索海洋工程環境動力學方向,聯合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全面探索水文、氣象等環境要素在海洋工程背景下的理論和應用方法。 經過20多年的潛心研究,梁炳辰被評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並擔任工學院院長。 王樹清成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全國優秀青年學者獲得者,他總結道:“院士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思想開闊,視野開闊,更能把握科學前沿所在。 ”打造人才高地,賦能科技創新。 團隊為中國海洋產業輸送了一大批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其中“傑出青年學者”入選者5人,入選“長江學者獎”1人,國家名師獎1人; 先後建立了海洋工程安全防災技術體系,開展了一系列海洋工程施工技術與裝備研發,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海洋工程領域首個基礎科學中心專案和首個重大專案,主持了山東省重大創新專案。 “這是年輕教師追求夢想、探索科學的美好舞台。” 2013年,工學院成立30周年,當時團隊中最年輕的教授劉勇作為教師代表發言。 如今,他是學校的副校長,曾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獎、科學探索獎、山東省優秀博士生導師,從未停止過探索。 年輕的教師在團隊中成長起來。 杜俊峰副教授承擔了多項科研任務,參與的“漂浮式海上光伏建設”專案是與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察設計研究院合作的千萬級專案,也是滿足國家“雙碳”戰略需求的新嘗試。 張奇藝教授深耕生產線多年,為了攻克海纜和管道敷設的技術難題,先後到揚州寶盛電纜、天津航道局了解工程需求,一次待上一兩個月, 實現系列化裝置的設計、開發和製造。加入團隊的八年時間裡,陳旭光教授先後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提公升專案,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優秀青年科學獎。 2022年,國家**委員會將其確立為新的學科方向。 在多學科布局和高層次人才梯隊的支援下,團隊主動應對新時代產業變革和工程人才需求,將課堂從教室、實驗室拓展到工程現場。
團隊的主要成員討論科學問題聚焦需求,主動變革
從實驗室到龐大而複雜的生產線,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3年10月24日,在海洋大學-招商局產業集團海洋工程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學術交流會上,李華軍接受招商局產業集團聘書,成為創新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開啟了校企融合探索、產學研新路徑探索的新篇章。團隊還與中國石化、中交、中海油、中國電建等行業領軍企業合作,攻克了一系列工程技術難題,成果應用於海上平台的設計、安裝、運維、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基礎設施專案建設、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領域。 促進了行業進步,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豐收”。
海洋大學-招商局產業集團海洋工程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學術交流研討會張敏副教授還記得團隊承擔的國內第乙個海上風電結構技術服務專案,那是在2008年,當時中國海上風電產業剛剛興起,沒有成熟的經驗和技術可以借鑑。 李華軍邀請國內外科研院所和產業骨幹參與論證和討論,盡可能從各個角度完善設計方案。 團隊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最終提出了5種固定式海上風電結構型別,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時間轉盤調整到1999年,團隊承擔了成島油田振動過大的診斷和治療工作。 這是當年“中石化十大安全隱患”之一,但團隊頂住了壓力,憑藉在海洋工程結構監測與振動控制領域積累的研究基礎,在處理期間連續十多天對冷海平台進行了檢測分析, 最後提出了科學的處理方法,取得了顯著的處理效果,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40年來,海洋工程師資團隊奮力破浪,成為該領域知名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團隊。 而這段時間所經歷的一切挫折和艱辛,都被大家拂過了。 他們跑在前面,主動改變,但不變的是與實際需求對接,解決工程問題,將成果轉化為應用。
團隊主要成員均在科研一線以教學為基礎,做模範
院士對我們團隊工程思維的影響非常大“,”*強調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李華軍院士作了講學。
李華軍講授的《海洋平台結構》被批准為國家一級本科課程。 說到他的教學風格,大家不約而同地都提了起來“工程思維”。。“受***影響,我們團隊'非常積極',每一位老師都以身作則,帶動學生正直,”王樹清笑著說。 團隊成員堅持“學上去,取而上”的原則,始終嚴於高標準,以科研養教,打造生動案例細節和豐富工程經驗的互動課堂。 以教學為導向,帶領團隊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開設專業核心課程和前沿課程15門,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 牽頭成立全國高等船舶與海事學院課程思想政治聯盟,組織建設海洋工程教育指導委員會規劃教材建設,主編教材10部,其中《海洋工程波浪力學》被評為省級一級教材。 團隊探索打造“一體兩翼三一”海洋工程跨學科優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多學科交叉學科課程體系為本體,以實踐創新創業平台和跨學科科研育育平台為兩翼,科教融合, 創新育人,產育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打造“工程培育中心+創新教育實踐中心+校企產教融合基地”的實踐創新創業平台。基於平台,運用“工程思維”,海洋工程專業的學生幾乎贏得了每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生產競賽的冠軍。
一、二等獎在全國水下機械人大賽、全國大學生“恩智浦”杯智慧型汽車大賽等創新創業大賽中屢獲佳績,近五年榮獲國家、省創新獎20餘項,創新實踐能力不斷提公升。 山東省高校名師劉桂傑、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獲得者周立琴、山東省研究生創新成果指導老師董勝,在科教融合的過程中也收穫了豐碩的成果。 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從這裡出發,追逐夢想,成為國家相關領域的優秀人才和中堅力量。 團隊中的博士後趙樹傑說:“這是乙個非常有愛心的團隊,大家相處得很好,我有一種被愛和溫暖包裹的感覺,即使我累了,我願意為這個團隊貢獻能量。 “四十年的春秋,”海工“們把火炬傳下去了。 為了順應“以實興海洋,引領未來”的運動向前邁進,為建設海洋強國而奮鬥,海洋工程之船滿載希望揚帆遠航。
工程學院畢業典禮合照。
*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作者:王紅梅。
* 劉邦華,劉林,工程學院。
編輯:張輝。
責任人:劉麗投稿郵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