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舞隊的數十名舞者,身著漢服,手持翟公,在莊嚴典雅的北宋大聖**聲中緩緩入場時,隊伍的步伐優雅利落,氣勢嚴謹雄偉,場面震撼人心。
《瞭望東方週刊》特約撰稿人關建紅,編輯秦柳迪。
2023年4月8日,在福州大學城舉行的“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揭牌儀式上,泉州普埔婦女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埔婦女習俗頭飾簪花圍(林山川攝)。
如果在節假日到福建省泉州旅遊,你會看到一幅別具一格的景象:街上的姑娘們都戴著普普花,走在大街小巷,熱情而美麗。 這些頭上直徑為乙隻腳的大花,周圍環繞著黃色、紅色、藍色等五顏六色的花朵,呈現出一種大膽而明亮的美感。
事實上,早在2008年,普普婦女的習俗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獨特的頭飾和服飾成為普普最具辨識度的文化名片。 福建省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全省共有14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專案,其中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何充分挖掘這些非遺專案的文化內涵,增強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福建省教育部門正在採取行動。
普及非遺知識,編制非遺校本課程,成立學生社團,充分發揮高校教學科研優勢,促進產學研一體化......2021年7月,在福州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幫助下,福建積極推進各項“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近年來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探索了一條具有福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路徑。
培養興趣和動手實踐。
2006年,福州的“茶亭石板**”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古民族的生命記憶”。
石板**產於明末,起源於福州市台江區查亭街,清朝乾隆年間規模很大,在福州地區很流行。 “菊班”原指笛、逗號、鑼、鈸等十種傳統樂器,後來又增加了笙、木魚等樂器。 福州人喜歡吃一種叫做“蝦油”的調味品,所以福州人認為石班是一首帶有“蝦油味”的福州交響曲,具有濃郁的福州風味。
在福州,與石板**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活動豐富多彩。 早在2011年,台江市第四中心小學就被認定為“中國首批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示範學校”,並開設了石班培訓基地,由資深藝術家親自授課培訓。
福州市台江市第四中心小學兒童十班樂隊正在演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班**》(宋薇薇攝)。
已經去世的陳英木老人,生前是國茶閣的傳承人,他的**是台灣第四小學的領導黃衛華。 黃衛華說:“當時,70多歲的陳女士每週都坐公交車去教孩子們,我們很感動。 學校成立石班樂隊的訊息一經發布,首批就吸引了100多名學生報名,經過篩選,選拔了40多名學生進行培訓。 此後每年,學校都會開學。
一、二年級新生將選拔興趣班的新生,興趣班學生基本功紮實後,選拔石班樂隊成員,開始練習曲目。
學校進一步結合教學實踐,圍繞石班**編纂教材,長期設定校本課程,以正規課程的形式開展非遺教育。 泰寺小學在傳承的基礎上,將現代美學融入藝術創新,先後創作演出了《錢箭與石班》《紅歌串》《石榴花》等曲目。
作為學校兒童十班樂隊的長笛演奏者,余浩說:“我第一次聽十班**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孩子們從老一輩藝術家身上感受到了當地文化的魅力,每個孩子的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傳承力量。
2021年,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長田學軍等嘉賓到訪福州上杭。 只聽笛、椰胡、狼弦、雲鑼等幾十種樂器,慢如山雲,快如風閃電,讓人心曠神怡,令人心曠神怡,古音樂在不成熟的面孔演繹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經過十餘年的實踐,“茶亭石板**”在泰寺小學探索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模式。
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專案,福清舞是福清市城關小學重要的校園文化品牌。 舞蹈是我國古五大禮儀中的第一部,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是古詩、禮、樂三位一體的重要民族儀式,而福清舞則是以明代《公禮樂書》為藍本的地圖,舞譜逐漸恢復了明代漢式舞蹈。
自2014年以來,城關小學以社團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練習舞蹈,社團規模從20多人發展到100多人,並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文化活動,不斷擴大舞蹈的影響力。 當舞隊的數十名舞者,身著漢服,手持翟公,在莊嚴典雅的北宋大聖**聲中緩緩入場時,隊伍的步伐優雅利落,氣勢嚴謹雄偉,場面震撼人心。
福州市根據當地實際先後出台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支援和規範“非遺進校園”活動,落實“非遺進校園,文化傳承”目標,僅福州市就認定了80餘所非遺示範學校,平均有近20萬名學生參加非遺活動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非遺活動中,近距離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
激發創新,注入活力。
初中,學生課業壓力加大,非遺文化在校園內的宣傳力度有限,主要依靠廣告牌、宣傳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如何保持青少年對非遺文化的持久興趣是中學非遺教育的重點。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開展了福建省青少年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了解情況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中學生對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不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聞關注不多, 而大部分學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接觸較少,導致對傳統民俗文化認識模糊,對傳統圖案說“不時髦”、“看不懂”或“有點質樸”。
然而,有趣的是,當被問及“你更喜歡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哪種方式進入校園”時,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社會實踐”,其次是“表演活動”,這表明學生更傾向於通過親身體驗的主動學習來了解非遺。
與小學生認知階段相比,中學生在創造性思維和抽象思維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學會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並運用切割、雕刻、編織等方法製作傳統編織, 刺繡、印染、竹木等手工藝品。在文化認識方面,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能夠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建設性建議”。 ”
結合上述中學學習特點,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創新了一系列非遺教學新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跨學科學習。 比如,老師會把當今社會的視覺元素融入到課程中,中學生也樂於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出自己喜歡的**影象、社會熱點等影象。
邵怡歌是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生,在華僑中學實習期間,她專注於將福建非遺融入初中美術課。 她帶領同學們製作了傳統手工藝品——福州油紙傘,很多同學畫了小豬佩奇、海綿寶寶,有的還在油紙傘上畫了自己的貓狗。
福州華僑中學設有油紙傘班(邵一格攝)。
邵一格說:“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喜歡畫畫,享受繪畫的樂趣,但有些學生反應遲鈍,對藝術創作沒有興趣。 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有必要讓他們先畫自己喜歡的東西,興趣是學習的最強動力,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 邵一歌鼓勵學生從興趣出發,採取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協作的方式,在“邊做邊學,邊做邊學”的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
假設你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館長,你們是如何製作宣傳冊和組織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通過這樣的情境提問,老師希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引導學生在“理解和**-設計製作-展示和評價”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和熱愛當地傳統文化。
同學們對“非遺美術館館長”的人物設定特別熱情,迅速組建了自己的“領導班子”,大家分組討論,開始集思廣益,奇妙的想法迸發。 “策展人”們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設計非遺小冊子,雖然內容呈現略顯單薄,但手冊的風格並不含糊,有的被做成平面手冊、卷軸畫,有的被做成立體的隧道書,還通過拼貼、雕刻手法來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堪稱優秀兢兢業業的“非遺博物館館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青年的積極參與,除了增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宣傳場所和活動數量外,還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入課堂,與學校藝術教育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歷史感和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培養人才,促進溝通。
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培養計畫實施方案(2021-2025年)》,動員高校參與非遺保護,擴大非遺傳承人隊伍,推動非遺保護理念社會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性強,涉及領域廣泛,技術要求高,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尤為重要。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園建設,不僅促進了高校非遺的建立,也創新發展了高校的文化建設。
例如,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實施了“非遺活傳”人才模式,將具有福建特色的非遺專案融入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非遺專案將福州漆器裝飾技藝重生為工藝美術漆藝方向,德化陶瓷和建陽劍展燒製技藝融入陶瓷設計專業, 而莆田木雕技藝則向工藝美術方向發展。同時,學院高度重視產教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校企合作模式,為珠寶首飾生產、傳統家具設計製作、木雕等企業培養一大批急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福建高校還根據所在地區,因地制宜開設非遺課程。 2009年,媽祖信仰習俗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中國第乙個信仰習俗世界遺產。 福建媽祖文化氛圍濃厚,莆田市梅州島是媽祖的故鄉。
針對媽祖文化廣泛的群眾基礎,莆田大學將媽祖信仰習俗、莆田戲曲、車鼓等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現代舞、健美操等體育課程,編排了媽祖舞、媽祖體操、媽祖功等現代健身專案。
閩江大學、閩江師範學院、福州旅遊職業中等多所高校開設了壽山石雕、福州解說、福州靈意、閩劇、重生漆器裝飾技藝、漆畫、軟木畫、茉莉花茶窯製作工藝等非遺相關專業,培養了一批非遺科研人才。 福州的藝術能力和製作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學”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和推廣。
福建高校也紛紛成立非遺保護協會,利用文藝節、暑期社會實踐等機會,組織師生探索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3年夏天,福建江夏大學星火實踐團隊“追尋總書記的足跡——岷山民水五華心”來到三明市,先後走訪了大田村、大元村、萬壽岩村,與非遺傳承人聊聊“蚯蚓燈”文化,觀看千年村怒舞表演, 在史前遺跡中尋找遠古記憶,同學們在沉浸式體驗和走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觸動了中國文化的脈絡,感受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海峽兩岸近在咫尺,閩台有著源源不斷的文化脈絡和鄉愁。 閩南師範大學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橋梁,在海峽兩岸舉辦“閩南古韻,兩岸戀愛”展覽。 通過展示漳州金歌、泉州高家戲、閩台歌、閩台木偶、南音、梨園戲等非遺專案,凸顯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傳統藝術魅力,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 增進兩岸同胞友誼,共同促進兩岸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福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遲曉霞對非遺保護與傳承充滿信心,她說:“我們貫徹'保護中完善'、'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和'看人、看物、看生活'三大重要理念,為非遺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注入生機與活力,拓展'未來傳承'效應,不斷提公升民都文化的國際品牌影響力。 ”
作者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