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NEV)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2023年純電動汽車(BEV)市場份額增長至23%,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含增程器)市場占有率翻番至11%。 然而,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已降至67%。 在此背景下,以燃油車為業務支柱的合資品牌不能坐以待斃。
近日,大眾汽車明確表示,將在中國全面轉型電動化,計畫到2027年提供30款國產燃油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到2030年在中國市場提供至少30款純電動車型,其所有燃油車也將全部轉型為新能源汽車。
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被狼群包圍,自主新能源汽車強勢崛起,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快,那麼姍姍來遲的大眾汽車還有機會嗎?
向電氣化過渡的動力如何?
今年,大眾汽車在中國面臨的壓力比往年更大。 當時大眾汽車連續20多年是中國第一品牌,但到了2023年,座位將發生變化,比亞迪將坐上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位置,大眾汽車的銷售業績將緊隨比亞迪之後。
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燃油車的市場份額不斷萎縮,大眾汽車全面轉型電動化亟待解決。 大眾汽車2030年的目標是加快其電動產品攻勢,到2030年在中國市場提供至少30款電動車型。 到 2027 年,大眾汽車集團還將提供 30 款本地生產的汽油和混合動力車型。
事實上,大眾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表現已經非常不錯。 2023年第四季度,大眾品牌躋身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前五大品牌之列3、id.4和奧迪e-tron系列表現良好。 具體來說,2023 ID這3款車型的交付量超過75,700輛,不僅是中國最暢銷的電動車型之一,而且在緊湊型掀背車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此外,ID4 全年交付量超過61,700輛,在緊湊型SUV銷量榜上排名前五。 在第乙個完整銷售年度,奧迪e-tron系列交付了31,025輛。
轉向電動化並不意味著放棄內燃機業務。 要知道,大眾汽車的主營業務仍然是燃油車。 資料顯示,2023年,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交付量共為323輛6萬輛,同比增長1輛6%,這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 其中,純電動車型年交付量為19款2萬輛,同比增長23輛2%。換句話說,汽油車仍然是大眾汽車最大的銷售基地,大眾汽車集團將繼續生產汽油車型,直到2027年。
新能源汽車的日益普及,加上燃油車的體積,是大眾汽車在新能源時代仍能交出輝煌成績單的主要原因。
不過,與自有新能源汽車品牌相比,大眾的電動化轉型確實慢了一步,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基數相對較低,因此考驗也越來越嚴峻。 對此,大眾汽車也在不斷尋找新的機會,去年向小鵬汽車投資約7億美元,甚至成立大眾汽車(中國)科技***VCTV),成為小鵬汽車的合作夥伴。在龍頭新動力車企的賦能下,大眾汽車在電動汽車領域更有信心前行。
未來還有機會嗎?
在新能源時代,合資車企是否還有機會,是乙個經常被討論的話題。 不可否認,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產業鏈、技術甚至補貼政策更加成熟,在電池、電驅動、電控尤其是核心電池技術、智慧型駕駛輔助、人車互聯等方面表現更好。
另一方面,新能源產品高、車型布局少、產品配置簡單等缺點的存在,始終無法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掀起太大的波瀾。 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業務難以繼承燃油車板塊良好業績的深層原因,是業務範圍廣泛,難以扭虧為盈。 合資車企深耕中國市場數十年,產品線不僅豐富,而且深深繫結上下游產業鏈。 因此,面對新能源的巨大變革,合資品牌調整經營方向的動力就沒有那麼大了。
但困難並不意味著沒有機會。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再怎麼智慧型化、電動化,終究是工業產品,無法擺脫規模、鏈條管理、生產組織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束縛。 顯然,從整體生產實力來看,在汽車領域積累多年的合資車企具有更強的優勢。 作為全球汽車巨頭,大眾汽車擁有強大的造車實力。
合資車企的另一大優勢是資金實力雄厚,而汽車製造是資本密集型產業。 比如最近火爆的小公尺車,光是研發投入就已經花費了100億元。 而小公尺已經為汽車製造業務準備了1080億的現金儲備。
然而,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仍處於虧損狀態,融資獲得的資金能耗持續多久仍不得而知。 與合資車企不同,他們已經完成了造車資金的積累,現在燃油車也能貢獻出不少的利潤,這是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打持久戰的重要信心。 因此,對於大眾這樣的汽車巨頭來說,未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有很多上公升的機會。
應該說,大眾目前有100多款各型別車型在售,其中42款車型將在2023年銷量超過1萬輛。
海外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落後於中國車企,這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海外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有優勢,如品牌力、資金充裕、研發實力領先,以及整車質量控制、車身調校、產品一致性等,這些都是大眾汽車全面向電動化轉型的重要支撐點。
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有很多變數,不管是比亞迪、造車新勢力,還是大眾等傳統車企,大家都在同一條軌道上,誰能贏到底,誰也說不清。 然而,不尊重市場、不積極轉型的車企終將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