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陳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指導意見,進一步推進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挖掘氣候資源潛力,優化完善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產業鏈,提高氣象服務和旅遊健康能力,因地制宜開發氣候生態產品, 拓展“兩座山”理論和實踐路徑,搞好氣候和生態資源的利用。
地球氣候系統是地球表面大氣、海洋、大陸、冰凍圈和生物圈的複雜系統。 氣候是乙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 氣候資源是指可以供人類生產生活利用的陽光、熱、雲、風、大氣成分等自然物質和能量,是生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人巧妙地利用氣候和生態資源來指導農業生產,總結了二十四節氣。 近代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愈演愈烈,導致全球極端天氣和氣候災害頻發。 氣候變化不僅影響光、熱、水、風等氣候因子的分布,還影響農業生產、人類健康和城市建設等經濟活動,給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應對氣候變化亟待解決。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隨著氣候變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對氣候和生態資源的認識逐漸加深,對氣候生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意識越來越強。
從經濟角度來看,氣候生態資源具有一些獨特的經濟屬性。 一是具有使用價值,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 二是綜合價值,只有光、溫、水等元素能適當組合,才能被人類活動利用; 三是只有在一定範圍內才具有經濟利用價值,極端天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災害和經濟損失; 四是區域分布差異較大,部分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獨特的氣候和生態資源,必須因地制宜; 第五,不穩定性,由於氣候的變率大,氣候和生態資源存在週期性和非週期性的波動。 此外,氣候和生態資源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產物,是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綜合,要開發利用氣候和生態資源,需要不斷加深對氣候規律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資金投入。
氣候和生態資源獨特的經濟屬性使其具備了將其轉化為氣候和生態產品的基本條件。 生態產品通常包括三大類:生態物質產品、生態調控服務產品和文化服務產品,氣候和生態資源可以在這三個方面發揮作用。
首先,氣候和生態資源可以整合到生態物質產品中。 例如,通過氣候質量認證提公升特色農牧產品價值,雲南花卉產業離不開一年四季獨特的春季氣候條件。 在“雙碳”目標下,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其次,將氣候和生態資源融入生態調控服務產品中,體現在特色氣候、新鮮空氣和優美環境上,從而帶來特色旅遊和氣候健康護理。 比如素有“夏都”之稱的青海省西寧市成為避暑勝地,海南省每年接待數百萬只“候鳥”,哈爾濱以冰雪旅遊實現了文旅產業的新發展。 第三,氣候和生態資源也可以融入文化服務產品中。 例如,二十四節氣已成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象徵,彩虹、日出(晨曦)、日落(日落)、霧凇、雪霧等新穎的氣象景觀給人以獨特的審美體驗和精神文化享受。
近年來,國家層面和許多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援氣候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相關政策措施,並進行了一些創新探索和實踐。 這些探索不僅有效地引導了全社會在保護氣候、挖掘氣候價值方面形成共識,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應用模式。 一些地方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完善“光伏+農業”、“光伏+漁業”、“光伏+畜牧業”互補發展,推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雙贏。 近日,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氣候生態資源對生態系統碳匯價值的貢獻有望通過市場交易實現。 需要指出的是,氣候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將氣候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 由於大多數氣候和生態產品都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只有一部分價值通過市場真正轉化為經濟效益,其更大的價值在於造福民生。
氣候生態資源的利用是一篇大文章,涉及氣象、農業、能源、環保、旅遊、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門和領域,為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讓我們堅持以“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為指導的重要理念,推進多部門協同,長期做好氣候生態資源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