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德國解體,東德和西德分裂。 東德自稱是民主的,但它困擾著人民逃離。 到 1961 年,已有 350 萬人逃離,佔東德人口的五分之一。 這樣的出走浪潮,從某種角度來看,似乎是對某種“自由”的渴望,但對於當局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東德政權在宣傳中試圖吹噓自己的優越性,但無法阻止人民對西方的嚮往。 每年大約有30萬人湧向“地獄”,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對虛偽的審判。 於是,砌牆成了必然的選擇。
1961年,“反法西斯牆”(柏林圍牆)如期建成,將柏林市一分為二。 然而,這個名字的荒謬早已注定。 隔離牆的修建並沒有阻止人們逃離,仍有17萬人“逃脫”。
對於那些渴望自由的人來說,想象力永遠不會停止。 各種“越獄”方式不斷湧現:隧道、高層跳台、熱氣球、彈射器......但其中 201 人死於士兵的槍口下。
這一切似乎都是乙個荒謬的夢,人們心甘情願地逃離所謂的“天堂”,卻要面對死亡。 隔離牆的存在無異於建造一座巨大的監獄,人們嚮往的是自由。
1987年6月12日,美國**羅納德·里根在柏林圍牆下呼籲:“拆掉這堵牆! 他的言論表達了對自由的堅定信念。 兩年後,這堵牆倒塌了。
然而,柏林圍牆的倒塌並不是在雄偉的歷史事件中完成的,而是在誤解和猶豫中完成的。 這一切的導火索竟然是烏龍事件。
1989年11月9日晚,一位東德**在一次國際記者招待會上意外放出“公民可以自由申請私人出國旅行,不滿足任何先決條件”的訊息。 這個荒謬的錯誤竟然成為歷史的轉折點。
面對突如其來的局勢,東德當局感到困惑和無助。 在乙個本應受到嚴格控制的國家,命令和禁令消失了,一切都順其自然。
1989 年 11 月 9 日,雅格中校在伯爾霍莫大道的邊境哨所目睹了隔離牆的倒塌。 在猶豫和恐慌的時刻,他最終選擇了開啟邊境大門。 人們湧入自由,柏林圍牆被拆除,東德的命運被改寫。
電影《推倒柏林圍牆》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描繪了這一歷史時刻。 士兵的兒子撿起了**,但母親對他說:“他們也是別人的兒子和女兒。 這樣的對話講述了柏林圍牆背後的人類悲劇。
人類生來是自由的,但他們被高牆所束縛。 柏林圍牆的倒塌證明了對自由的不可遏制的渴望。 這堵建立在荒謬之上的牆,終於在自由的力量面前倒塌了。
回首歷史,柏林圍牆的倒塌雖然充滿荒謬,但卻蘊含著對自由的嚮往。 在荒謬的表面之下,是對自由的內在追求。 在荒謬的高牆倒塌時,人們找到了解脫。
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可能有更多的牆,等待著荒謬與自由之間的戰鬥。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