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繼位已經確定,康乾的再生也沒用了
如果道光將皇位傳給恭親王,清朝的走向會改變嗎? 大多數讀者會認為,奕迅的本事遠大於咸豐,因此國家的命運將因此而改變。
有人私下認為,逸洵的能力和鹹風差不多,但無法明確判斷到底有多強。 至於易洵繼位能否改寫清朝的命運,其實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甚至可以說,以當時的形勢,就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英雄再登基,也沒用。 道光給咸豐留下了多少遺產?
嘉慶在位二十五年,留給道光的江山社基不能說是一團糟,但還保留著一絲繁華。 至少從嘉慶晚年的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來看,全國還沒有出現過大的危機。
根據道光繼位之初戶部的報告,國庫中的白銀數量仍然高達3000萬兩,雖然這個水平沒有乾隆王朝的5000萬兩平均水平高,但至少和雍正王朝一樣。
唯一的問題是,嘉慶死後,治理、土地兼併、八旗民生三個問題更加嚴重。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我們把清朝看作乙個公司,那麼道光皇帝接手的時候,公司還是盈利的,但內部問題,尤其是人事問題,亟待解決。
如果處理得當,該公司有可能回到其祖父時代的巔峰。 然而,在道光帝統治的三十年中,除了平息了新疆的張歌叛亂外,幾乎沒有什麼政治成就值得誇耀。
他試圖整頓官吏統治,改革曹雲,但這些改革最終沒有成功。 本來可以打贏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猶豫不決,瞻遠矚,簽訂了《南京條約》,讓國家蒙羞。
失敗後,他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導致公司逐漸衰落。 到他統治結束時,公司內部的腐敗惡化,經濟惡化。
此外,西方列強正在盯上該公司,並不斷向該公司施加壓力,試圖擴大其在中國的利益。 道光帝最糾結的問題是選人,他在帝四子和帝六子之間猶豫不決,直到死了,皇帝的四子才最終確定為第一人。
從繼承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出道光帝的性格特徵:缺乏自信,得失苦,保守固執。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新皇帝咸豐登基時,戶部全面匯報了國家財政情況,卻發現銀庫賬目中只剩下187萬兩,不足以支付工資。
雖然此時的清朝還有其他矛盾,但主要問題是財政,只要舉國齊心協力勒緊褲腰帶,生活總會更好。 畢竟康熙登基的時候,國庫還是負數,難道他沒有活下來嗎?
咸豐帝的個人本事是什麼? 總的來說,對咸豐皇帝的評價並不高,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他的晚年,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咸豐不顧國強的生死存亡,毅然決然地“北上”。
在熱河逗留期間,咸豐帝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絕望,整天沉溺於酒中。 在日後事務的安排上,咸豐帝也沒考慮周到,導致了新幽政變的發生,以及後來慈禧在兩宮的統治帷幕。
但不可否認的是,咸豐皇帝在登基之初還是很有成效的,他除掉了叛徒穆章丫,聘請了一大批能幹的大臣,並廣為接受建議,以期在清朝興盛。
咸豐皇帝登基之初,太平天國起義迅速爆發,太平軍在短時間內占領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對清廷構成了重大威脅。 太平天國起義的規模和影響遠遠超過白蓮教起義,咸豐帝原本打算靠苦命生活,但面對這樣的危機,他卻無能為力。
好在老天爺眷顧清朝,曾國藩的出現給清廷帶來了希望。 然而,財政困難讓清軍束手無策,江南的賦稅落入太平軍手中。
這種情況自從清軍入關以來,就從未發生過。 想想乾隆王朝的十大武功,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又如何實現呢? 對付太平天國已經讓咸豐疲憊不堪,但整體形勢依舊弱有強。
這有點類似於康熙王朝三封的叛亂。
咸豐在位期間,中國面臨內患外患的局面,這是時代前所未有的挑戰。 雖然易潯試圖解決問題,但結果並不理想,沒有人能改變局面。
咸豐死後,政局發生了變化。 將奕迅排除在核心之外是乙個嚴重的錯誤,最終導致了新佑政變。
慈禧太后、義珣上台後,改變了咸豐的再滿、打壓漢朝的政策,重用曾國藩、左宗堂、李鴻章等漢族官僚。 雖然這一政策在鎮壓太平天國方面非常有效,但朝廷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政治制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部分皇權被剝奪了。 朝廷的財政、軍事、人事、司法權力不斷受到侵蝕,地方都督的權力越來越大。
許多人認為清朝的滅亡是辛亥革命所致,但實際上,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去世後,地方都督與朝廷、滿漢集團之間的矛盾加深,逐漸對立。
如果地方巡撫執意維持朝廷,辛亥革命能否勝利是值得商榷的,甚至面對袁世凱,也很難說一定會過去。 奕迅若是繼任清朝,雖然有能力打敗咸豐,但也無法阻止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短時間內也很難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易潯也將面臨總督和總督分權,地方強派壯大的局面。 如果義新繼位,也許可以避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從而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解決太平軍的問題。
不過,從逸洵在權力上的表現來看,他的能力似乎與慈禧太后不相上下,甚至可能不如她。
有些人可能不同意這種觀點,也許是因為他們對慈禧這個人沒有深刻的了解。 事實上,在那種環境下,清朝再也無法被任何乙個當權的皇帝所逆轉,充其量只能延長其滅亡的時間,因為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