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 根據中國第一次全國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焦慮症是中國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年患病率為50%,終生患病率為 76%。
許多焦慮症患者總是患有反覆發作的疾病,並且非常痛苦。 焦慮症可以治癒嗎? **注意事項有哪些? 今天,好心情就帶你了解一下!
早識別,早**
我自己就是乙個焦慮症患者。
起初,我並不知道自己患有焦慮症,但直到我帶著身體症狀去醫院,被醫生診斷為焦慮症,我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生病了。
以上是一位焦慮症患者的自我報告,焦慮症是一種疾病,需要去醫院進行早期診斷。
焦慮症的特徵是過度緊張、恐懼、擔憂、迴避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這種緊張的恐懼通常沒有具體的原因,或者明顯與真正的威脅不成比例,持續很長時間(至少3個月),不會隨著客觀問題的解決而消失,並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焦慮症不僅是持續緊張、焦慮、恐懼、恐懼和擔憂的內在體驗,而且往往伴隨著不同的身體症狀。
如果在精神科或心理專家進行詳細諮詢和排除檢查後,在醫院確認了焦慮症的診斷,那麼下一步是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接受藥物治療和/或心理治療。 一般來說,輕度焦慮症狀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自我調節,實現自我修復,而重度焦慮症患者必須積極配合醫生的**才能達到完全的**。
藥物** 應注意焦慮症
目前臨床上用於治療焦慮症的藥物還有很多,常用的抗焦慮藥有抗抑鬱藥(如艾司西酞普蘭、帕羅西汀、舍曲林等)、苯二氮卓類藥物(如ap**、地西泮、勞拉西泮等)等,它們各有優缺點,所以在使用上講究。
例如,苯二氮卓類藥物在緩解焦慮、鎮靜和改善睡眠方面有作用,而且起效迅速。 但是,這類藥物不宜長期使用,否則容易上癮,並帶來嗜睡、認知障礙等,而抗抑鬱藥可以減輕焦慮和焦慮相關的抑鬱症狀,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有效性為60%70%,但它們也有乙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 至少需要 2 周才能生效。
焦慮症是一種易患該疾病的精神疾病,為了減少,應遵循疾病的整個過程。
急性期**:最主要的是控制焦慮症狀,盡量達到臨床**。
整合期**:一般至少2至6個月,在這個階段病情不穩定,復發風險較大,主要是為了防止復發。
維護期**:一般需要維持**至少12個月,以防止**。
因此,即使服藥後感覺好多了或臨床症狀完全消失,也不能擅自停藥,仍然需要繼續服藥更長的時間,以儘量減少**的概率。
認知行為**改善焦慮症狀
在眾多的心理方法中,認知行為是焦慮症患者的首選,它可以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背後的認知根源——非理性信念,重塑患者的思維方式和人生觀。
在焦慮症患者的腦海中,很多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看法經常不由自主地冒出來:
對負面事件的可能性有過高的估計,比如坐車時總是擔心出車禍,做飯時總是害怕著火等等,認為會發生一些意外事件,不斷緊張恐懼,驚慌失措。
誇大後果的災難性想象,比如工作上的小錯誤,在焦慮症患者眼中,可以無限放大成嚴重的連鎖反應,認為自己的錯誤會給他人帶來更大的損失。 這種扭曲的認知方式不僅會引發身體和行為的焦慮反應,還會進一步強化自嘲,造成惡性迴圈,加劇焦慮。
此外,如果患者的負面認知沒有改變,即使藥物的作用緩解了疾病的症狀,效果也不會持久。
因此,要戰勝焦慮,改變患者的思維模式很重要,而認知行為**是乙個很好的方法,這反過來又可以減輕患者的症狀。
幾項研究表明,認知行為**在改善焦慮症狀方面與藥物一樣有效,並且長期療效相對穩定。 目前,它已被多國指南列為一線焦慮症。 如果您有輕度至中度焦慮,不願意服藥,可以嘗試上述方法
焦慮是乙個漫長的過程,希望你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力量和支援,最終克服焦慮,擁抱更積極健康的生活。 祝大家早日**!
參考文獻: 1呂琳. 沈嶽銓精神病學(第6版)[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2.郝偉, 呂林. 精神病學(第 8 版)。北京: 人民醫藥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