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汽車行業兩大品牌帶來熱點話題,一是蘋果徹底放棄車業,二是梅赫西迪-賓士決定放棄全電動計畫,再次將內燃機汽車技術更新提上日程; 看來歐美車企對汽車電動化的熱情正在下降,現在只剩下少數幾家企業對中國汽車工業充滿熱情。
為什麼態度會發生180度大轉變?
大多數汽車愛好者認為,究其原因,是他們在中國汽車工業中無能為力,在電動汽車產業建設上已經明顯落後。 不,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確實比較完善,產業規模是決定整車製造成本的關鍵,控制成本的能力才是企業制勝之道; 因此,無論是賓士還是大眾,客觀上很難與自主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競爭。 這個時候,要做的是加快新產業建設和新技術研發,要迎頭趕上。 所以真相絕對沒有那麼簡單,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
強化優勢,弱化劣勢。
這是梅赫西迪-賓士和多家歐美車企需要做的,既然短期內不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陣營中與中國企業競爭,不如先加強優勢; 梅赫西迪-賓士的優勢在於內燃機汽車,也就是俗稱的燃油車,雖然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正在快速增長,但燃油車仍然是當前汽車市場的基石。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進一步優化內燃機汽車,即使是在最後階段,因為它在這個階段所能創造的價值仍然會高於新能源汽車。
穩紮穩打,走得更遠。
梅赫西迪-賓士只是放棄了“全電動計畫”,而不是完全放棄了電動汽車,所以梅赫西迪正在做的是“雙向賓士”,包括德國和一系列歐美國家。 通俗地說,就是在穩市場必備階段強化內燃機汽車優勢,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幕後建設的投入; 之所以需要“悄悄”推進三電技術的研發,根本原因顯然是為了避免這一概念對汽車市場使用者的影響。 說白了,就要避免一系列新能源汽車的概念,造成汽車市場使用者的認知偏差,否則,後續必定是新能源汽車和內燃機汽車的第一仗,就像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一樣。
同理心,如果我是賓士,我不會著急。
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內捲化”程度實在是太驚人了,不管是第一商用企業還是整車廠都在激烈競爭中,競爭的激烈程度都相當誇張。 然而,電驅動技術帶來了汽車綜合性能的嚴重同質化,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同一條皮帶上的水平基本一致,甚至現階段的整車設計也高度收斂! 那麼這些車企是如何競爭的呢? 面對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同等成本控制能力的階段,車企的競爭出現了“口水戰”。
同時,還有一場戰爭,這已經是企業的融資能力,而在這個過程中上演的馬修效應,或許真的能夠消滅絕大多數車企; 當然,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性不是很高,因為在達到該水平之前將採取措施。
不過,戰局短期內不會停止,一些車企在此過程中難免會面臨財務壓力,就像高河汽車一樣; 因此,這些車企需要注資,這對外企來說是乙個絕佳的機會。 與其白手起家開發一整套架構,不如與這些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合作,雖然這些車企在競爭中看似處於劣勢,但其完整解決方案的水平和價值並不遜色於一線品牌。 所以當這些車企最需要資金的時候,他們丟擲了橄欖枝,這些外企可以走很多彎路。
因此,目前的“內捲化”正在為一些外企創造機會,賓士無需擔心。
蘋果放棄汽車業務的決定應該是正確的,因為它正準備攜帶一輛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 而完全自動駕駛並不是乙個十年或二十年就能實現的目標,至少對於個別市場使用者來說是這樣。 因為全自動駕駛不僅是對車輛軟硬體平台的考驗,也是對智慧型交通系統基礎的考驗,而打造一套立體智慧型交通的投資是巨大的,而世界上能夠承擔這一成本的城市屈指可數。 關鍵是,在構建了這樣乙個立體化的智慧型交通系統之後,城市通過該系統“實現”的週期必然會很長,很難看出是否會有這樣的基礎設施。
目前,全自動駕駛似乎更像是為汽車電動化打造的概念,甚至可以說是“小菜一碟”,所以蘋果選擇暫時放棄並沒有錯; 汽車先完成全電動化和高智慧型駕駛艙領域後,再考慮智慧型駕駛,這個過程會很長,已經造車的車企可以掛個“蛋糕”慢慢轉型,而一直沒有造車的蘋果公司也撐不起,唯一的選擇就是放棄。
就是這樣。
天河汽車小編,歡迎轉發評論。
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