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全面振興,是徵才、培養人才的舞台。 回鄉創業帶動村民增產增收,積極致力於使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和應用,助力發展......腳踏實地的行業大批年輕人在田間揮灑汗水,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大顯身手,用行動詮釋著年輕人的責任。 近日,記者採訪了幾位全國鄉村振興的青年先鋒,聽聽他們投身鄉村全面振興的青年故事。
編輯 器。 徐峰:
利用科學技術幫助增加生產和收入。
早春時節,走進湖北省石首市天子瓜菜地合作社的菜溫室,一股暖意撲面而來,綠油油的生菜長得欣喜。 檢查蔬菜的生長情況,與農民討論銷售計畫,並向專家詢問種植技術......合作社董事長徐峰忙得不可開交。
徐峰今年35歲,大學主修園藝,畢業後跟著親戚在城裡做窗簾生意。 2011年,父親的第一次過世改變了徐峰的人生軌跡。
由於銷售不暢,家裡的西瓜種植基地面臨鉅額虧損。 徐楓放下生意,匆匆趕回家,發現村里還有很多農民賣不出去,徐楓當即決定:回老家創業,幫助村民渡過難關。
只有改變思維,我們才有出路。 徐峰瞄準超市和水果店,上門銷售。 在徐峰的不懈努力下,品質好低的西瓜得到了商家和客戶的認可,西瓜滯銷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2012年,徐峰創辦了石首天子豪甜瓜菜地合作社。 合作社生產幼苗,農民負責種植,合作社提供從種植到銷售的支援。 由於收入有保障,合作社的成員迅速從十幾個成員增長到100多個成員。
為了拓展銷售渠道,徐峰對接市區各大超市,將合作社生產的瓜類蔬菜擺上超市貨架。 如今,合作社擁有5個主要種植基地,總面積5000多畝,鋼架溫室5000餘個,成員350餘人。
市場已經開放,種植模式必須優化。 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荊州市農業科學院、長江大學園藝與園林學院的技術指導下,徐峰逐步探索出“瓜-瓜-蔬菜”的種植新模式:一年種兩季西瓜、一季蔬菜,農田常年不閒置。
第一批西瓜比別人早乙個月上市,我們差不多的時候,別人的西瓜也上市了。當他們的西瓜售罄時,我們的第二批西瓜又上市了。 第二批西瓜賣完後,我們還可以種生菜。 徐楓介紹道。
在科技的幫助下,合作社的西瓜種植產業不斷提質增效。 為了達到西瓜的最佳口感,徐峰每年都要進行大量的瓜苗栽培和瓜田試驗。 “每年,我們都會拿出30個溫室來嘗試新品種。 徐峰介紹,合作社與荊州市農科院合作開展西瓜新品種試驗示範,接受全國各科研院所推薦的新品種進行西瓜試驗示範,最多達到149個品種。 合作社還定期組織骨幹人員參加技術培訓,近三年來已培訓6000餘人次。
西瓜種植全過程採用有機肥和生物肥,採用黃紙板紙和捕蟲燈進行生物防治,對西瓜進行人工授粉,確保種植......“一藤一瓜,一瓜一碼”。在科技的幫助下,合作社的西瓜酥脆多汁,含糖量高,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徐峰”牌商標也被認定為湖北省著名商標。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被吸引回了自己的村莊,30%以上的合作社是青年成員。 2022年會員平均收入將增加3萬元。 為進一步發展瓜菜產業,合作社建成了4000平方公尺的現代化苗木生產基地、20000平方公尺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500噸容量的冷庫,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 同時,通過不斷開發綠色防控生產技術和一流的減毒技術,徐峰還解決了西瓜茬障礙的技術難題,獲得了多項專利。
新時代的農村,既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更是創業的舞台。 年輕人與他們所學到的回饋家鄉有很大關係。 面對未來,徐楓信心滿滿。
馬小麗:在廣袤的土地上做科學研究。
深夜,馬小麗回到辦公室,繼續做實驗。 窗外下著毛毛細雨,她還在想著種植者的收成。 作為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水果園藝研究室主任,90後馬小麗常年跋涉在青山綠水之間,指導果農更好地種植柑橘、脆李等作物。
最近,馬小麗也沒閒著。 在連綿起伏的柑橘田裡,她教種植者如何修剪枝條:“準備好鋸子、電動剪、手剪,先用鋸子把大枝剪掉,留下一根莖和三根枝,然後用電動剪刀把直立的枝條剪掉.......””
跑田裡跑,做果樹的好“醫生”,是馬小麗的常態。 馬小麗出身於乙個農民家庭,服務於農業,從不猶豫。 高考時,她牢牢填上了四川農業大學,從此與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7年入職以來,深入萬州、開州、吳山等10多個區縣,為果樹產業發展提供建議,幫助解決奉節縣竹源鎮頤和村石榴坐果率低等20餘個工業生產問題。
不要等到果樹生病了再來找我們,平時要注意果樹的“健康”,用有機肥來增加“營養”。 面對果農們提出的問題,馬小麗總是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反覆告誡他們。 她告訴種植者,下雨時,使用的肥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會被沖走,但大約70%的有機肥料會留在田間並繼續有效。
2022年夏季,許多區縣柑橘園都出現了乾旱。 馬小麗及時關注天氣,提前通知種植者做好抗旱準備。
那幾天,馬小麗冒著烈日,在田間記錄下不同柑橘品種的耐旱耐熱,並一一拍下。 在高溫下,手機和相機長時間無法工作,於是她和團隊成員輪流錄製了幾部手機。 通過不斷努力,馬曉麗和她的團隊掌握了51個柑橘品種的耐旱指數,積累了用於科研的田間基礎資料,為柑橘耐旱育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好地指導果農改進澆水方式。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當年13個示範果園實現了穩定的增產增收,1個示範果園實現了增產增收,平均每畝增幅超過1000元,吸引了眾多果農參觀示範果園,學習經驗。
如今,一批又一批年輕的“新農”回到家鄉創業,馬曉麗的工作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過去,我們經常要仔細思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實踐。 現在,面對年輕的修行者,我們也需要把真相解釋清楚,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是真的。 馬小麗告訴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來找她追根究底,她對農村的全面振興越來越有信心。
除了為果農解決問題和指導培訓外,馬曉麗還致力於研究,開展了果樹新品種選育、果樹栽培技術研究示範推廣等科研活動。 近年來主持市級、區級專案3項,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參與編制地方標準3項,致力於解決三峽庫區柑橘、脆李栽培技術難題,提質增效,為庫區果樹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馬曉麗說:“農業領域的科學研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需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為了培育更多適應三峽庫區獨特氣候的農業品種,馬曉麗前往庫區無錫、奉傑等10多個梅花種植點,蒐集種質資源,培育新品種。 面對市場對甜櫻桃的需求,她和團隊成員攻克技術難題,引進培育了8個甜櫻桃新品種,為果農增收致富開闢了新途徑。
做農業研究難嗎? 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但遠不止於此。 能夠幫助果農解決實際問題也是非常有益的。 馬曉麗表示,今後她將繼續扎根廣袤田野,努力為群眾服務,助力農村全面振興。
樑明雙:在藍莓田裡長出幸福生活。
在雲南省澄江市朱家山,在緩坡上,半人高大的藍莓樹整齊地排列著,沐浴在陽光下。 果樹間,樑明霜正彎腰檢查藍莓的生長情況。
樑明雙,80後出生,雲南省普洱市京東彝族自治縣人,雲南梁氏高原藍莓產業發展主席。 從經濟學博士到藍莓田的“新農”,樑明双說:“在農業上創業很難,但我選對了路線。 ”
2014年,乙個偶然的機會,樑明霜了解到了藍莓種植行業。 當時,藍莓在國內市場還比較稀缺,澄江的光照、降水等氣候條件也非常優越。 於是第二年,樑明霜來到澄江開闢了150畝藍莓種植試驗田,開啟了農業創業之路。
從零開始學習種植藍莓,樑明霜並沒有少種,還在土地上探索種植技術。 他回憶說,當他開始種植藍莓時,在學習了書本上的知識後,他認為他可以根據葫蘆畫乙個勺子來種植它們。 但是,果樹的葉子發黃老化,果實質量差,有的樹有病蟲害。 他很沮喪,但他也開始反思:“要想把藍莓種好,就需要邊種植邊實驗和總結。 ”
在隨後的三年裡,樑明雙帶領技術團隊通過試驗方法,以“優質、高產、早熟”為標準,陸續試煉出10個品種,最終突破了雲南露天藍莓種植的技術壁壘。 2018年,樑明雙藍莓基地進入豐產期,畝產1噸以上。
掌握關鍵技術後,樑明雙于2020年回到家鄉,在雲南省涼石高原建立藍莓產業發展,推動建設10000多畝標準化藍莓種植基地。 爭取農民轉地支援,融資貸款投資資金,根據氣候條件調整種植模式,......樑明霜很忙:“看到藍莓種植面積越來越大,行業內員工人數越來越多,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2022年,京東藍莓基地投產,藍莓產量超過1萬噸,產值約6億元。
在公司發展的同時,樑明霜從未忘記過村民。 在京東、澄江等地,隨著藍莓產業的發展,基地周邊群眾的收入也在不斷增長。 除了每年繳納地租外,基地還為周邊大量農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途徑。 “我們每年支付約3000萬元的租金,員工人數還在持續增長。 樑明霜說。
此外,梁某的公司還為家鄉的農民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援和銷售渠道,帶動更多人種植藍莓,增加收入。 京東縣文景鄉哲侯村的魏正紅就是這種發展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我想做,但擔心種植不好,售價不高。 魏正巨集說,在技術和銷售渠道的支援下,他還嘗試種植了50畝藍莓,效益不錯。 嚐到甜頭的魏正紅決定再接再厲,擴大種植規模。 2020年,魏正紅牽頭成立了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浙侯村的藍莓產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現在,我們吃不飽! “魏正巨集說。
如今,澄江的藍莓基地有了新的變化:樑明雙和他的團隊種植的幾十畝新品種已經和水果一起出售,進一步提前了藍莓的上市時間。 “接下來,我們將嘗試在基質土壤中培育新品種,如果新品種適應良好,它們將得到大規模推廣。 樑明霜表示,基地還在擴建藍莓種植溫室,進一步發展設施農業。
在推動現代農業種植業發展的道路上,樑明霜一直走著。 “提高技術是保持優勢的基礎,我們將不斷引進新品種,改進種植技術,發展資訊農業,加強產銷對接,讓雲南優質藍莓走向世界。” 樑明霜信心滿滿。
記者 楊浩, 劉新武, 張馳.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