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金融(ID:間諜金融)。
近日,**似乎又把焦點放在了萬科身上,只是因為一則“百億延期被拒絕”的傳聞,但這種熱議或者說“宣洩”絕不僅限於此。
這則傳聞提到了“另一主角”新華資管,雖然沒有實際控制人,但背後卻是“保險大鱷”新華人壽。
*:Secret Agent Finance,使用須經授權。
剛剛,新華資管率先對外“發聲”,在官方微信公眾平台發布“公開宣告”,強調“近日,本公司對有關本公司和萬科的錯誤資訊表示關注。萬科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我們一直與公司保持正常的業務合作
簡單來說,一是網路上流傳的謠言不屬實; 二是“房地產龍頭企業”萬科與新華資管保持正常業務合作; 三是新華資管響應國家戰略號召,支援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
此外,從上述宣告中的資訊來看,新華資管並未提及涉及萬科的100億元債權債權債務關係問題。
事實上,資產管理公司與萬科的深度合作由來已久。例如,近半年前,萬科通過其北方自有長租房專案向華泰資管申請了40億元的融資。 參考文章《萬科大招:曝40億融資單,“金主”華泰資管大前途》。
外界會好奇,為什麼新華資管主動闢謠,萬科還沒發聲?
事實上,萬科此時如何出來向外界解釋,將繼續在市場上掀起更大的波瀾。 作為壽險投資平台,新華資管按照年初高層會議精神,銀行等金融機構要“站得高”,服務大局。
再說了,萬科是房企的標桿,如果新華資管也保持沉默,萬科的情況就會惡化,加劇今年樓市的風險溢位,不及救盤,誰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要知道,萬科上一輪風波,得益於深圳市國資委的及時發聲。 去年11月,面對去年三季度業績下滑、股債雙殺,深圳國資委可謂“一錘定音”。
如有必要或在極端情況下,深圳市國資委有充分的信心和充足的資金資源和工具,通過專案合作、優化股權投資結構、債券認購、金融機構融資協調等一切可能的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幫助萬科積極應對。
幾個月後,萬科再次成為頭等艙的焦點。 從這波浪潮的成因來看,有兩個關鍵的觸發因素疊加在一起。
首先,萬科不久前突然出售上海優質商業專案,與其目前大力推進經營性房地產開發的轉型思路相衝突,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市場猜測。
今年2月中旬,領展**宣布已完成收購上海七寶萬科廣場剩餘50%權益,這也意味著萬科已全部退出。
從分析來看,萬科在年初對包括商業線在內的業務線進行了大規模調整,特別是SCPG與萬科商業的整合,新成立了商業業務部門,以及萬科高管在多個地區的配置。
日前,萬科公布了最新銷售業績,即2024年2月月銷量141輛5億元,同比下降52%08%,今年前兩個月累計銷量334輛5億元,同比下降41%65%,比2022年同期下降48%22%,比2021年同期下降70%78%。
近日,多家機構也密集發布今年前兩個月房企銷售業績,整體表現非常差,央企也不例外,下滑依然引人注目。 具體來說,前兩個月,前100家房企總銷售額為4762家4億元,同比下降51%6%。
這一輪“穩樓市”的努力已經過去了2年。 但現在,樓市依舊下滑,標桿萬科成為輿論批評的物件、風暴之眼。
截至2023年9月底,萬科扣除預收賬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671%;淨負債比率為539%;現金短期負債率為22次,上年末2次1 倍略有增加。 同期末,萬科賬面上仍有1037億元貨幣資金。
2023年全年,萬科累計簽約銷售額達761輛2億元,同比下降9%8%,與其他房地產企業相比,降幅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外界期待萬科在2024年帶領房企逆勢突圍,但沒想到今年年初樓市依然很冷。
事實上,2022年以來,萬科一直在實施規模化“資產負債表”戰略,資產端和負債端都在同步推進,最明顯的是土地徵地放緩和現金消耗減少。
和萬科一樣,目前所有房企的核心危機都是“賣不出去”。 有分析人士指出,房企最大的融資渠道是銷售收款,銷售收款跟不上,其他融資仍是杯水車薪。
儘管如此,目前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必須及時跟上,現在各地的“房地產專案融資協調機制”聲勢浩大,業內期待房地產企業融資端松一口氣。
現在已經進入了3月,正是房地產公司的銷售進入了關鍵時期,他們應該加大營銷力度,或者想辦法先賣貨,先生存。
正如萬科集團名譽董事長王石早年在亞布力創業者座談中所說,“我的生活就靠我自己”,萬科的突破還在於自身的硬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