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有這樣乙個城市。
這裡是冒險家的天堂,是藝術家的夢想,是革命者的隱居地,是英雄的角鬥場,是龍與蛇的深淵,是歐洲的藝術之都維也納。
在外人眼中,奧匈帝國是德國人、馬扎爾人、猶太人、波希公尺亞人、波蘭人、克羅埃西亞人、俄羅斯人、斯洛維尼亞人和其他民族的混合體,與其 83 歲的統治者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一樣古老而衰敗。
但裡面的人是願意的,與現代人對奧匈帝國老齡化的普遍印象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的奧匈帝國的經濟發展處於**時期。 哈布斯堡王朝長期以來對猶太人的寬容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極大的回報。
富有的猶太人被帝國寬鬆的政策所吸引,來到維也納,將資金投入到帝國的領土上,以建立各種現代企業。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它自然吸引了猶太人最擅長的大筆資金。
在擴建後的維也納環城公路一側,以愛潑斯坦家族和託德斯科家族為代表的猶太金融家族的宮殿陸續排列。 它們都美麗而豪華,建築物的玻璃和金屬裝飾散發著光彩,向每乙個路過的人展示主人的財富。
然而,經濟增長並沒有惠及全體人民,買單的猶太人拿走了大部分好處,底層的惡劣生活條件並沒有太大變化。 猶太人精於算計和吝嗇的本性進一步惡化了猶太人與帝國其他民族的關係。 在奧匈帝國成立之時,約瑟夫一世對馬扎爾人(匈牙利人)做出了太多讓步,這本身就已經讓該國其他地區感到不滿。
現在除了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之外,還出現了第三個高人——猶太人!
奧匈帝國臣民的心理能力接近極限,奧地利人作為奧匈帝國的主要民族,由於對富人的仇恨,對猶太人越來越不滿。 當時在維也納街頭的書店裡,書架上最暢銷的書籍是反猶太主義書籍; 在街上的咖啡館和啤酒館裡,對猶太人的咒罵比比皆是。
在歐洲國家領導人的刻意指導下,不僅是整個奧匈帝國的官方**,而且猶太人也是社會罪惡的根源。 這種趨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繼續並加劇,直到奧地利人站出來一勞永逸地解決猶太人問題。
1907 年和 1908 年,一位奧地利年輕人兩次被維也納美術學院拒絕,他不得不在維亞納街頭賣畫謀生。 日常生活逐漸使他的心理變得黑暗。
維也納不是德國城市!那裡到處都是斯拉夫人、波希公尺亞人、猶太人,尤其是猶太人!他們是所有貧困、犯罪、色情的根源!
沒錯!摧毀它,你就摧毀了邪惡!
在培養了這種意識之後,這位年輕人開始積極進出維也納的書店,翻閱所有反猶太主義言論的書籍。 他本來打算寫一本書,但他的識字水平實在是有限,所以他不得不從前輩的書中吸收知識,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
當他認為自己已經吸收了足夠的知識時,他去了德國慕尼黑定居,在那裡他作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士兵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放棄了他的祖國奧地利!
而他策劃的這本書終於在1925年誕生了,它的名字叫《我的奮鬥》。
這位28歲的烏克蘭青年於1906年被判處永久流放西伯利亞,在流放期間逃脫後不得不流亡。 1907年,他選擇了維也納,那裡的所有政治理論都放鬆了,作為暫時的逗留。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他待了七年,直到1914年才離開維也納。
1913年,另一位比他大不到一歲的喬治亞青年前往維也納與他會面。 前來拜訪他的喬治亞青年和他一起呆了乙個月,在此期間,無所事事的喬治亞青年寫了一篇文章——“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這是喬治亞青年以筆名“史達林”首次發表作品!
對於這個化名,前面提到的奧地利青年無疑聽起來特別刺耳。
然而,烏克蘭和喬治亞青年之間的友誼並沒有持續多久。 1929年,不再是青年的喬治亞青年終於對同樣不再是青年的烏克蘭青年有足夠的耐心,將他驅逐出蘇聯。 然而,烏克蘭青年並沒有就此止步,他繼續在國外襲擊喬治亞青年。
1940年在墨西哥,一名年輕的烏克蘭男子被斧頭擊中後腦勺,大家都知道幕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一名喬治亞青年。
與前三位年輕人相比,另一位來自克羅埃西亞的年輕人顯然在維也納生活得更艱難。 他既沒有奧地利青年,也沒有閒暇讓烏克蘭和喬治亞青年學習。
他只能像個機械人一樣,每天從新維也納新城戴姆勒汽車廠準時上下班,每天為了麵包而努力工作。 直到 1913 年的一天,一位奧匈帝國軍事招募人員接近他,他光榮地成為一名奧匈帝國士兵。
然而,這位年輕的克羅埃西亞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毫不含糊地反對戰爭,但他仍然為奧匈帝國和**人民而戰。 奧匈帝國軍隊不可避免地被龐大的俄羅斯軍事力量壓垮,他成為了戰俘。 在烏拉爾鐵路的艱難歲月裡,克羅埃西亞青年遭受了很多苦難,但也使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布林什維克主義和共產主義。
至於猶太人,1913 年維也納的猶太人並不都是金融家和企業家,但他們是維也納藝術和文化的主要贊助人。 當然,這種贊助並不完全是為了公共利益,因為維也納的 174 名報紙編輯中有 123 名被猶太人占領。
結果,維也納的報業兩極分化,大多數報紙吹噓猶太人帶來的經濟繁榮,而其餘的報紙則嘶啞地對猶太人咆哮。
1913 年,許多猶太名人居住在維也納,例如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他住在維也納 Bergersstraße 19 號的 5 號公寓。
不管年輕人怎麼想,當時的維也納街頭總是歌舞交加。
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創作了一首悠揚的華爾茲。 這種舒緩而女性化的語氣成功地將帝國分裂的臣民帶到了石榴裙上。 約瑟夫一世被民族分離主義運動推上了頂峰,他興奮地在乙個晚上在維也納安排了50場舞會。
看著戴著面具的男男女女手牽手走上舞池,確實有一種帝國的壁壘被消除的感覺。 踏上舞池的男人和女人往往從未見過面,他和她可以是貴族、軍官、洗衣工、馬車夫。
然而,在閃閃發光的維也納城外,戰爭的幽靈籠罩著這片土地,士兵們將刺刀插入槍管,炮彈已經推入他們的房間。
回想一下 1913 年,當克羅埃西亞青年、喬治亞青年和烏克蘭青年過多瑙河大橋時,他們有沒有停下來欣賞橋邊似乎對他們不友好的奧地利青年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