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蝴蝶就來了,這是我一直堅信的一句話。
據美國《財富》雜誌**訊息,在Stellantis集團表示可能將義大利的部分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後,義大利**現在計畫吸引一家新的大型汽車製造商,現在已經主動尋找中國公司比亞迪。
不難理解,義大利選擇中國企業,畢竟比亞迪已經取代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潛力和實力都在那裡,此外,中國企業建設工廠不僅有助於帶動當地勞動力的就業,還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而歐洲的能源轉型也離不開電動汽車製造業的發展,義大利不想錯過這塊肥肉。
真正有意思的是,對於義大利丟擲的“橄欖枝”,中國企業的反應並不是很積極,比亞迪的回應是,現在決定在歐洲建第二家工廠還為時過早,一方面意願不高,另一方面,中國企業沒有說如果建第二家工廠, 他們會選擇義大利,在目前的情況下,這其實等同於“拒絕”。
因為義大利是乙個我們知道剛剛退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而且中方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中意的數量還在繼續增長,但義大利卻睜大了眼睛,胡說八道,聲稱加入“一帶一路”並沒有給義大利帶來好處, 並決心退出。
這使得“美國正在向義大利施壓”的說法的可能性急劇增加,否則義大利怎麼會損害自身利益,退出“一帶一路”?
另一方面,這樣的義大利顯然無法為中國企業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畢竟美國也知道,它現在正在竭盡全力打壓中國,遏制中國的發展,一旦中國企業在義大利建廠,美國遲早會揮動鐮刀,指望義大利抵抗美國顯然是不現實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比亞迪在歐洲的第一家工廠選擇在匈牙利建廠,至少匈牙利是歐盟國家的一股清流,敢於對歐盟和美國說不。
我想義大利自己應該知道可能性不高,但義大利還是想試一試,這相當於被中國企業的“花香”所吸引,類似的國家其實是印度,印度的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各大城市公交車的電動化,之前印度還發現了比亞迪, 擬購買1000輛新能源客車鉅額訂單。
不過,印度本來是希望先交10%的定金,再交尾款,當時是中國企業被印度“殺豬盤”慘死的頻繁時期,再回想起印度過去的惡行,比亞迪不出所料地要求印度全額支付,沒有後退一步。
這個訂單最後自然是黃色的,但現在看來對此並不後悔,至少中國企業的每一次拒絕都是有根據的,其次,現在選擇在我們這邊,沒有印度或者義大利,以後會有一堆“蝴蝶”飛到我們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