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戰略支撐作用

Mondo 科技 更新 2024-03-05

**:科技**。

實現教育、科技、人才協調融合發展,關鍵在於人。 全國人大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春華在接受科技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校在科技創新支援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 組織協調教學與科研等要素互補,資源共享,形成大平台、大團隊、大專案、大成果的良性迴圈。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戰略支撐。 科技、產業、人才的日益融合,正在形成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

“三位一體”的整體發展從何而來? 多位代表和成員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融合部署展開。

立足國家重大需求,布局學科建設。

重慶工業大學副校長劉曉康當選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圍繞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積極建言獻腳,履行職責。

有的家長認為,只有讀“雙一流”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 其實這並不是絕對的,有利的學科也可以培養出用得好、用得好的人才。 在過去的一年裡,劉曉康參與了重慶工業大學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等教育模式的探索,深受感動。

學校圍繞高階裝備產業需求,整合師資力量、科研專案、科技型企業資源,形成一整套高素質人才培養機制,以高水平科研引領高素質產業人才培養。 結合這些實際工作,今年劉曉康對高校“專專新”學科的遴選提出了建議,希望引導高校主動適應產業需求,做強做大優勢學科,培養更多符合新產業、新賽道的優秀人才。

學科建設是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全面提公升的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院長、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所所長潘嬌峰認為,當務之急是根據國家當前在新領域、新賽道的戰略發展要求調整專業布局, 加強頂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供人才支撐。

閆春華介紹,近年來,蘭州大學圍繞國家核心領域的關鍵技術和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學科和學院架構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引導學生盡快參與高水平科研,提公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他說:“我們努力將學校的基礎研究發展方向與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大學在基礎學科方面的優勢,使其真正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源泉。 ”

打造新型員工隊伍,提公升新品質生產力。

2023年12月,**財經委辦公室相關負責同志在解讀2023年**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表示,加快培育新型優質生產力需要抓到的一點,就是打造新型勞動力隊伍,既包括能夠創造新質量生產力的戰略型人才,又能掌握新型質量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

順暢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正成為加快培育和形成素質新生產力的重要內容。 “要給年輕人乙個舞台,讓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務中帶頭。 萬步彥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學教授,是中國第一台海底鑽井平台的發明者。 除了科研突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教師,他一直關注年輕學生的成長和成功。

通過走訪多家高校實驗室,萬步彥發現,在一些專案中,需要工程師投入,但工程師無法進入高校科研序列,向上空間狹窄,難以留住專案中的人才。 科技人才的選拔和考核體系不完善,制約了專案的開展和人才的培養。

萬步彥認為,現代科研必須是“大團作戰”,需要各類專業人員的配合才能解決關鍵問題,這已經造成了與舊體制的矛盾,亟待緩解。 他建議:“要不斷完善政策,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平台,讓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斷成長為人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年智慧和力量。 ”

技能人才也希望有乙個持久的發展和進步空間,應該為他們提供乙個持續改進和自我充電的平台。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億業鋼結構有限公司焊接培訓中心技術指導員趙宗和也呼籲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職業榮譽,包括暢通職業院校學生公升學通道,改善技能人才待遇等。

“三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石,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創新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三者都是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要素。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梁麗萍認為,教育、科技、人才的制度融合、融合發展、良性迴圈,是打造新型勞動力隊伍、推動高質量發展、塑造新素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 推動教育、科技融合發展,要搞好人才自主培養模式、產學研深度融合、高階人才服務保障。

要深化人才全週期自主培養模式,推動產學研全鏈條深度融合,加強各環節高階人才服務保障。 梁麗萍認為,人才培養要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提高人才梯度培養。 不僅如此,還要加強科技、數學、工程、新工程、新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所需人才的培養,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高階人才培養。

同時,高校也要完善“引進、教育、使用、留”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機制,打破產學研合作壁壘,讓人才在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上自由流動。 “要遵循科技創新規律,提高科技人員積極性,營造激發人才活力的發展環境。 梁麗萍認為,要在攻關核心技術上發揮組織作用,讓企業主體、主推動、高校主動,堅持以人才為主力,以市場為主導,打通創新鏈,整合產業鏈,強化創新成果轉化。

相關問題答案

    匯聚教育與科技人才的強大合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已進入新時代,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優先發展教育 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引領,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面建設提供基礎性 戰略性支撐。教育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教育是國家和黨的一項重大計畫,其重要性在於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對於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知識和文化素質,促...

    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大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建設教育強國,寫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 科技 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戰略支撐。要按照加快教育強國建設的新部署和新時代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最大政治,以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為目標。注重實踐,抓落實,不斷提公升教育對經濟...

    強化戰略性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引領,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科技強國 人才強國 實現人才引領的關鍵是戰略性科技人才。戰略科技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性科技任務,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體。發現和培養更多戰略性科技人才,是新時代的一項重大任務。在此基礎上,...

    釋放青年科技人才紅利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了年院士增選結果。根據名單,當選的最年輕的院士只有歲。青年 已成為近年來我國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這反映出我國培養國家戰略人才的政策以青年科技人才為重點。青年科技人才決定著科技創新的生命力和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青年科技人才規模快速增長,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生力...

    把握科技人才成長規律,構建科技創新人才生態

    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與該國的科學能力成正比。科學能力是在一定時間間隔內發揮的最大包容性力量,是由人和物構成的複雜的社會協同作用。在這種合力中,人的因素永遠是最重要的,科學能力的高低最終取決於科學家的生產力和創造力水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也作出了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