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一本謝林的新書《學習之光》。 從書的封面上看,這是一本改善親子關係+緩解學習焦慮+激發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的書。
作為母親,我一般在教育孩子時採取引導+自然的態度,當我發現孩子誤入歧途時,我就拉繩子。
這是他第一次當孩子,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所以相處時,磕磕絆絆是不可避免的。
幸運的是,我的孩子沒有書中提到的床,他負擔不起大喊大叫的費用; 什麼都沒丟,書包和文具也沒整理好; 也沒有工作拖沓的情況。
按理說,我應該高興,畢竟他就是這樣,我也不用擔心。
但孩子還是會有一些小問題:
例如,你能寫得好嗎? 還行。 但大多數時候,我只是寫得不好,我不聽我說的話。
例如,數學題和計算題總是錯的,往往底部垂直正確,數字水平錯誤,或者數字水平忘記。
再比如寫漢字的反字,讓選擇題選a、b、c,他會在某個題目中出現,直接寫出答案。
我不想把這些問題放在“邋遢”這個詞上,這其實是給孩子乙個完美的藉口。
但是我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孩子還沒有完全克服它們,他很累。 我累了,他也累了。
所以,當我看到@Zheng小倩老師推薦這本書時,我果斷買了一本,畢竟我也希望兒子能成為禪宗!
昨晚剛收到,今天開啟,看到這句話,我深受感動,“父母提醒他們孩子行為的自然結果,而不是人為設定的懲罰”。
有多少家長在意孩子的“懲罰”,反正我就是這樣。
比如在檢查作業時,當你看到寫得亂七八糟,錯誤很多時,你就會生氣,對孩子大吼大叫,動不動就說,“如果你的作業寫成這樣,你就得買玩具,不要買”。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行為是:作業寫得亂七八糟,錯誤很多。
相應的自然後果是,這樣的作業拿到學校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更嚴重的是,這種學習態度會一直延續到考試,導致成績不好。
人為的懲罰是:不要買玩具。
作業寫得不好,跟買玩有關係嗎? 不。 不買玩具是一種懲罰。
我的注意力是錯誤的,我沒有關注這種行為的自然後果。
書中的另乙個例子是,“如果你現在不吃飯,我就會沒收你一周所有的零花錢。
孩子的行為就是不吃東西,沒收零花錢不是這種行為的自然後果,而是一種人為的懲罰。
為什麼要關注行為的自然後果? 其實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讓孩子能夠獨立,對自己負責。
只有當孩子體驗到行為與自然後果的聯絡並接受自己行為的後果時,他才會改善自己的行為。
比如說吃飯,孩子不吃,這是他的行為; 當他餓了,沒有東西吃的時候,這就是後果。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會餓肚子,一邊嘰嘰喳喳,一邊又給他們做飯,比如我。
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不會體驗到他行為的自然後果,反正他隨時都會有東西吃,所以他不會改變。
父母不願意放手,不給孩子承擔後果的機會,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會缺乏自主感。 如果你在生活中沒有自主感,那麼在學習上也會缺乏自主感。
因此,父母應該盡量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 不要害怕孩子遭受損失和走彎路,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跌跌撞撞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