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了兩個關於網路遊戲的建議。 一是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二是建立大學生玩網路遊戲的防沉迷機制。 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還想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這兩個建議都在熱搜中,我想想出乙個關鍵詞“全面禁止”,另乙個是“大學生”。 讓我們從大學生開始。 大學裡有沒有沉迷於遊戲的學生? 是的,我在大學的時候就有過,而且很多。
然而,大學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無論是在社會的普遍共識中,還是在法律體系中,他們都是需要對自己負全部責任的人。
如果大學生不自律,還是需要為他們建立乙個防沉迷體系,這不再是關心,而是溺愛。 大學生不應該當媽媽,更不能當“社會寶貝”,否則真的會浪費掉。 如果大學裡還在為他們建立保護制度怎麼辦,但社會呢? 指望公司和單位來保護他們? 人總要長大,大學裡沒有長大,所以除了個人原因,還應該問問大學,問問教育有沒有問題。 而當“禁”的範圍不斷擴大時,邊界又在何處呢?
未成年人,禁止,可以說是心理不夠成熟,缺乏自制力,不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但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 很多沒考上大學、高中畢業甚至初中進入社會的人,都比大不了大學生,如何“防止”他們沉迷於遊戲?
讓我們談談“完全禁止未玩過的網路遊戲”。 記得在網遊火之前,看**也算是爛工,包括以金永古龍為代表的武俠**,擔心70後80後上癮; 也包括後來的網際網絡**,擔心80後和90後的成癮。 現在回想起來,很多躲在被子裡拿著手電筒看**的少年,也都成了各行各業的精英,比如馬雲。 有的甚至吃了這碗飯,比如六神雷磊。 曾經有一段時間,整個社會都瀰漫著沉迷於電視和卡通片的未成年人的悲觀氣氛。 現在回想起來,我不認為那些從小看電視和卡通片長大的人有什麼不對,對吧? 然而,當年憂心忡忡的父母老了之後,他們開始成為電視迷。 在智慧型手機的衝擊下,電視收視率成為救助的物件。 未成年人、老年人或大學生上癮是年齡、人還是其他問題? 歷史一再證明,凡是只能靠“禁制”才能維持的,終將勢不可擋。 有時,它越是被禁止,它就越有活力和力量。 禁止和懲罰都是沒有辦法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最後的方式,當然也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 但很多時候,我們離那個時候還很遠,還有很多更好的方法和更多的事情要做。
最近,我讀到了英國著名演員奧蘭多·布魯姆的故事,也就是在《指環王》中,美貌僅次於父親的精靈王子。
他出生的家庭在我們看來並不“理想”,估計在相親市場也不受歡迎。 他的母親獨自撫養他和他的妹妹,布魯姆從小就相信他的父親,一位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在他四歲時就去世了。 但在布魯姆十幾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向他和他的妹妹坦白,他的親生父親是科林·斯通,他一直以朋友和家人的監護人的身份出現。 舅舅成了真正的父親,曾經想到的父親變成了舅舅,這就是奧蘭多幻想中的童年和血腥的青春。 但在布魯姆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發現了他的表演天賦,並報名參加了當地的詩歌比賽,在那裡他贏得了獎盃和證書。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並自覺地為之努力。 後來,他獲得了在倫敦學習的獎學金,並進入了倫敦市政廳**戲劇學院。 他的愛好和人生軌跡是線性的,從小就種下事業,長大後結出果實。 順便說一句,他也是佛教徒。 英國本土佛教徒。 問題在於,從來不缺好孩子,而是缺優秀的父母,甚至缺合格的父母,這樣的父母構成了一堵社會背景牆。 大多數父母的能力和思想都是這樣的:你吃飽穿暖,努力學習,父母千方百計幫你滾,重點中學,名校,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孫子孫女再按這個順序做。 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興趣,多少可能性,多少創造力被抹殺了。 目前被認為是最具創造力的創業者,馬斯克也曾是一名網路癮少年,而且是“問題家庭”中的網路癮君子。 據說他的一位前女友也抱怨說:他比我更愛遊戲。 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一些人沉迷於做科學實驗、讀書寫字、畫畫、唱歌、演戲、創業、打球......很多時候,它們也被“禁止”。 急於解決問題的“禁令”,最終可能會成為問題本身。